這個痛苦的問題,每個人都要面對:如何選擇,應該現在就要了解!

 
我們的一生中,會面臨很多重要的「選擇時刻」。

比如:高考選哪個學校,畢業後選擇做什麼工作,結婚選擇和誰一起,晚年選擇如何度過……
正如電影《哈利波特》裡那句經典臺詞所說的:「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也可以說,正是對關鍵問題的不同選擇,造就了我們每個人不同的人生。其中,有喜劇,有正劇,有悲劇……
選擇,本質上,就是一個由「你自己」在幾個待選專案中,辨別出“哪個好,哪個更好,哪個最好”的過程。

如果備選之物之間優缺點差異巨大,選擇起來自然非常簡單快速。然而,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關鍵選擇時刻,我們所面對的待選項,都是各有利弊,不可兼得,以及風險巨大。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個,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幾乎都會面臨到重要而痛苦的選擇:

“要不要在治療/手術同意書上簽字”。

或者說:不幸患病,面臨多種治療方案,我們該怎麼選擇 雖然很多國人大多忌諱談疾病死亡,但是我相信看我這篇文章的你,是理性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 所以,你深知:終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患者,或者患者家屬。

我們幾乎都會面臨這樣一個痛苦而艱難的抉擇時刻:

我們自己或者我們深愛之人,因為某種疾病,需要短時間內,在一些風險大、有傷害、花費高,又難以預測結局的治療措施中,選一個。
正如2年前,我自己就經歷過這樣的抉擇時刻:

2年前,我外婆,80多歲,在家不小心摔倒,疼的不能動。去醫院一查:股骨頸骨折。而雪上加霜的是老太太有幾十年的高血壓、心臟病、高血脂,每天得吃大量的藥,骨質疏鬆極為嚴重。
醫院醫生給的建議是:“手術風險很大,不手術風險更大,最終選擇還得由你們全家決定,但一定要儘快。”

於是,我們全家就面臨這樣一個,痛苦的選擇:
不手術,老太太疼的連腿都動不了,更別說翻身了。80多歲的老人,躺在床上一動不動,不出一個月身體就不行了。

可手術呢?老太太這個年齡,這個骨頭條件,這麼多全身基礎疾病,手術麻醉能不能受得了,老太太能不能下的了手術臺,大家心裡都沒有底。
這樣一個風險極大,事關親人健康甚至生死,而自己對每個選項又幾乎啥都不知道的選擇時刻。
作為沒有醫學知識的普通老百姓,面對這類未來幾乎一定會發生,而風險極大的困難選擇,

我們有沒有更好的應對方法呢? 當然有!

1、首先,非專業人士的建議可以聽,但是千萬不要按照他們說的做,哪怕他們說的再好,舉的例子再誘人。

因為非醫學專業人士,甚至是非專科醫生,他們接觸到這類情況太少了,都是個例,所以他們都會有很強的“倖存者偏差”。即,因為只看到那些倖存或收益的人,而使得判斷產生了偏差。

比如,回到我外婆的例子。當時,不少親戚朋友都說,他們知道誰誰誰,沒有做手術,用了什麼樣的藥,最後也好了。他們說的很可能是真事兒,但是因為他們見的太少,他們並不知道絕大多數股骨頸骨折的老太太,在保守治療後都發生了不幸。而那些已經發生了不幸的人的不幸遭遇,往往很難被人們說起。

2、其次,不能只「簡單」的詢問醫生,尤其是「簡單」的詢問多個醫生。

很多人,尤其是人脈比較廣,認識醫生朋友比較多的人,經常會在這種要不要做手術的緊急關頭,情急之下,會給很多醫生朋友打電話詢問建議。而且都是簡單說了病人病情後,直接問:
“你說這個要不要手術,要不要化療,還是吃中藥?你是醫生,是我兄弟,這事兒我信你。”
“兼聽則明”本身沒有問題,但是,“聽”一定要詢問的足夠深。

因為,如果有任何一個治療方式是完美的,甚至明顯好於其他的,那選擇就不會這麼困難了。選擇之所以會這麼困難,往往意味著:

(1)這個問題,非常複雜,絕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2)每一種治療選項,都是不夠好的,都會有傷害,有副作用,有很大風險,但同時又有收益;(3)如果給出建議的人不知道你更看重什麼,願意放棄什麼,他給出的建議都是不適合你的。
所以,詢問再多醫生,只要這種詢問停留在淺層的分析,那麼不僅對決策毫無作用,反而會增加做決策的難度。

3、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正確的做法是:
找一個你信任又瞭解患者病情的醫生(最好是病人的經管醫生,其次才是你最好的醫生朋友),「往深裡問」,照著至少半小時問。

怎麼問才算深呢?具體需要問哪些內容呢?
(1)每個治療/手術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這一點是基礎,也是重中之重。因為不管是什麼治療或手術,都必須是病情達到一些明確的程度後才考慮選擇這種治療/手術方式的。這一點,業內是有共識的。如果病人的病情都沒有達到接受這種治療的適應症,那麼這個選擇,可以直接否掉。

同樣的,每一個手術,每一個治療方式包括藥物,都是有禁忌症的。如果患者的病情處於禁忌症中,那麼這個選項直接否掉。
這一點,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向自己的醫生朋友瞭解。他們至少可以幫你去權威的醫學文獻庫中,檢索最新最權威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2)每個治療/手術的優點和缺點:
如果有任何一個治療在各個方面都優於其他,那麼就不用這麼痛苦的選擇了。所以,肯定每個治療選項,都一定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內容涉及:花費、病人受到的創傷痛苦、護理的難易程度、治療過程的長短和複雜性、最終預後的可能、相關併發症等等等等。

在最終決策作出前,一定要儘可能多的瞭解每個選項的優點和缺點,用筆在紙上寫下來,充分對照考慮。

(3)明確告訴你詢問的人,患者和家屬已經達成共識的各種傾向和偏好
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為後面最重要的那一點打下基礎。患者和患者家屬必須在選擇標準上達成一致,而後儘可能明確的告訴你的醫生或醫生朋友,這樣他們才有可能給出符合你們的建議。

比如,患者和家屬都覺得:患者本人痛苦少更重要,那麼就可以傾向於選擇那些偏向於創傷小、患者疼痛少的方案。如果患者和家屬覺得“安全第一”,寧願疼一點,但是活的久一點可能更好,那麼就會相對更保守的治療方案。再比如,如果家屬表示家庭經濟條件很困難,希望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少花費些,等等。

不管什麼樣的選擇偏好,都要先達成共識,而後明確的將這個告知醫生或醫生朋友。
(4)最重要的,最後問一句:“您千萬別生氣,因為我覺得您特別好,才想最後再問一句:假如,我是說假如,您在我這個位置上,您會怎麼選?”

我的患者家屬,以及我的朋友,經常會這麼問我。每當我聽到這樣的詢問,我都能體會到他們對我強烈的信任,即便我不會給出明確哪一個的意見,我也會給出一個選擇的排序和理由。因為在我給出這些的時候,我是在一種“假設”基礎上的,這個假設將我代入了所謂的“設身處地”。

千萬別小看這最後一個問題,它會給你帶來最大的幫助。當然,必須在前面3點鋪墊完成的基礎上。
最後,回到我80多歲的外婆。外婆有1個兒子4個女兒,他們都很孝順,選擇以儘可能讓外婆少痛苦為傾向。而且他們都很理性,不僅電話仔細詢問了我關於疾病和治療的意見,更真誠的向外婆的經治醫生以及他們的醫生朋友,詳細詢問了我前面說的4個方面的內容。更幸運的是,外婆的所有檢查結果都顯示,她的身體應該可以承受手術。

最終,外婆在當地的公立三甲醫院,做了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兩週後,老太太就下床活動了。2年過去了,老太太依然硬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