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被稱為“後天之本”。 脾虛常表現為:肚子脹吃的少,身體疲倦乏力,不願說話,身體消瘦或身體肥胖浮腫,舌苔淡白。那麼現代人為什麼容易脾虛呢?
眾所周知思傷脾,現在社會競爭越來越大,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大,人們長期處於憂慮的狀態,導致脾越來越不好。
吃大量寒涼的食物。現在的人們從冰箱裡拿出飲料,水果直接就吃,有時為了一時之快吃大量雪糕,這些行為都是非常傷脾的。
缺乏運動。現在社會體力勞動的職位越來越少,人們腦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缺乏適量的運動,有的人甚至手無縛雞之力,這樣導致脾越來越不好。
飲食沒有規律,經常暴飲暴食,吃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吃大量垃圾零食,這些都是非常傷脾的。
前幾天發了一篇千年養生第一糕的帖子,受到各位食療朋友的熱情支援,有很多朋友問我具體的做法及配方,於是就重新整理了這個帖子,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幫助。
八珍糕的起源:
大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皇帝及皇子由於大吃大喝,嗜食油膩肥甘食物,導致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太醫們個個膽戰心驚,心急如焚。最後由,御醫陳實功開出了八味既是食物又是藥物的處方:人蔘、茯苓、芡實、蓮子、苡仁、山藥、扁豆、麥芽、藕粉各二兩,共研細末,加白糖七兩,用水調合後做成香甜可口的糕點。皇子吃了此糕後,便覺症狀減輕,大為讚賞。由於該點心由八味食材所制,故稱“八珍糕。”
陳實功自己也常吃八珍糕,活到了81歲,在明朝那個年代就是高壽了,這跟陳老前輩平日的健脾益胃不無關係。
自此,八珍糕成了四個四紀的皇家御用養生祕方。
到了清乾隆時期,乾隆是個非常博學又注重養生的人,這款八珍糕實際上是日常保養用的小藥。基礎方是:茯苓,白扁豆,蓮子肉,薏米,淮山藥,芡實。乾隆年輕時食用的八珍糕其餘兩味藥為山楂和麥芽,目的是消食化積;年老後,去這兩味而用人蔘和黨蔘,目的是強身健體。
食用近50年的八珍糕,每日讓太監隨著熬茶時送八珍糕,乾隆活到了89歲。
清代光緒六年九月的一天,西太后慈禧由於嗜食油膩肥甘病倒宮中。她不思飲食、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大便稀溏、悶悶不樂。太醫們心急如焚。太醫李德生率眾太醫去為“老佛爺”會診。認為其病是脾胃虛弱所致。經過眾醫研討都認為該給“老佛爺”補脾益胃,開了八味既是食物又是藥物的處方:茯苓、芡實、蓮子、苡仁、山藥、扁豆、麥芽、藕粉各二兩,共研細粉,加白糖七兩,用水調合後做成糕點,並取名“健脾糕”。吃了此糕幾天後,“老佛爺”的病狀竟完全消失了,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從此,“八珍糕”竟成了慈禧最喜食的食品。不管有病無病,總要讓御膳房為她做“八珍糕”食用。
陳實功八珍糕配方:
首載於《外科正宗》。組成:黨蔘、茯苓、白朮、薏米、芡實、扁豆、蓮子(去心)、
淮山藥各10g,糯米300g,共研成細末,加入白糖適量,同白米粉300g蒸糕。每日吃四至六塊,具有健胃補氣、滋腎養脾之效。
乾隆八珍糕配方:
基礎方是:茯苓,白扁豆,蓮子肉,薏米,淮山藥,芡實。乾隆年輕時食用的八珍糕其餘兩味藥為山楂和麥芽,目的是消食化積;年老後,去這兩味而用人蔘和黨蔘,目的是強身健體。
各10g,共研成細末,加入白糖適量,同糯米粉蒸糕。
慈禧八珍糕配方:
組成:茯苓、芡實、蓮子、苡仁、山藥、扁豆、麥芽、藕粉各10g,共研細粉,加白糖適量,用水調合後做成糕點。
這裡很多人會問到具體的食材量和白糖等,具體的食材看個人體質來增減,如果不清楚的,就同比配,關於白糖放多少,根據個人口味來,沒有絕對。然後就是藕粉,糯米粉,白米粉等也是根據個人喜好來,不要拘泥於多少多少克。
珍糕的做法是,先把這些藥研成粉末,再把糯米、大米研成粉末,然後和藥末混合,按照我們前面寫的藥量,然後把這些米粉和藥末放入水中,和成面,可以加一點白糖,然後放在籠屜內蒸,蒸熟了以後切成糕,烘乾,以便於存放。也可以直接把藥末放在水中熬成糊狀,然後喝下去。現在還有八珍糕的成品,如果大家能夠買到也是不錯的。
以上是三個比較經典的八珍糕配方,還有一些朋友經常問,老師,你給我的八珍糕配方為什麼跟網上的不一樣呢?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所謂八珍,就是八味藥材,我一直拒絕千人一方的做法,會根據調理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選擇適合的八珍糕配方,比如糖尿病的朋友,就不放糖,比如痰溼體質就少放糖,比如年紀大的朋友,就加人蔘,比如孕婦就不放或者少放薏米等等,都是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