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的症狀及危險因素,快點看看吧!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痴呆”,目前已經成為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症之後,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
一、阿爾茨海默的典型症狀
1、記憶障礙:丟三落四,說完就忘,以記憶力下降為主。
2、精神和行為異常:早期可有焦慮不安,易為一點小事發脾氣,也可表現為情感冷淡;性格變得自私,不知關心親人的改變,病情逐漸加重後,不知飢飽、不知自理衛生、不修邊幅等。
3、生活能力下降:出現應用工具的生活能力即較為複雜的生活能力下降,如接聽電話、上街購物、管理錢財、烹調、洗衣、吃藥等全都一塌糊塗。

二、典型症狀眾所周知,非典型症狀更不容小覷
視而不見 ——大腦後部皮質萎縮

與典型的阿爾茨海默症狀不同,這類病人最早是通過視覺症狀顯現出來的,主要表現就是看不清東西、找不到物品,早期即出現空間能力下降,如不會畫圖,不會寫字,不會看錶,衣服穿顛倒,容易迷路等。 比如:
① 每天早晨找不到牙刷,無法進行刷牙;
② 可以看到地面上的螞蟻卻找不到桌子上的水杯;
③ 不能正確分辨顏色和形態,等等。
而像情景記憶、語言和自知力等典型症狀會在病程早期保留下來或僅輕微受損。
實際上,大腦後部皮質萎縮(PCA)是以視覺症狀為首發的慢性進行性神經變性疾病 —— 患者大腦後部與視覺空間相關的頂葉以及與視覺認知相關的枕葉萎縮,進而引發視覺失認。通常情況下,當大家出現視覺問題時,大多都會前往眼科就診,卻往往因視力正常無功而返,隨後相關症狀就被擱置一旁,直到疾病加重影響到記憶力和其它認知功能的時候,才會到神經科就診,但這時或許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這種型別的阿爾茨海默病起病年齡一般較早,多於 50~65 歲發病;而典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多於 65 歲以後起病。大腦後部皮質萎縮如果在早期沒能接受合理治療,病情也會在 2~3 年內迅速加重,逐漸演變為典型的阿爾茨海默病症狀。

三、老年性痴呆的危險因素
1、年齡
人的腦細胞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老化死亡,但大多數人的腦細胞老化到一定程度即停止 (生理性老化) 。如果腦細胞退化程度嚴重,超過正常老化的程度 (病理性老化) ,就可導致老年性痴呆。據調查,本病最早50歲可發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步上升。在60~90歲年齡段,每增加5歲,發病率增加1倍;80歲以上老人的發病率最高,達20%~30%;到90歲以後,有所下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看到許多高齡老人,他們身強力壯,精力充沛,耳聰目明,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可見,高齡不是老年性痴呆的決定因素,我們應該消除“人老必痴呆”的錯誤思想。
2、遺傳
遺傳因素對人的影響是廣泛的,能導致多種疾病和生理異常現象,對智力的影響也不例外。正常人群患本病的比例為 1% 。而家族中有本病者,其患病的比例上升為 10% 。雙胞胎同病率也相當高,如卡爾曼 (kalImam,1997) 調查108 例雙生子後發現,雙卵雙生子患 AD 的同病率為 8.0% ,而單卵雙生子為 42.8% 。在同一家庭裡,一些人往往進入某一年齡段後,甚至在早年時期就出現了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等本病的症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家族性早發性 AD,與之有關的基因是位於 21 號染色體上的澱粉樣蛋白前體 (APP) 基因、位於 12號染色體上的早老素—1( PS-1 )基因和位於 1 號染色體上的早老素—2( PS-2 )基因。但我們平時見到的 AD 絕大多數是遲發性 AD ,可能與之相關的基因是載脂蛋白E( APOE )基因。
3、腦血管病變

老年人易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臟病等疾病,這些都是腦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可導致腦動脈硬化、腦梗死、腦溢血等腦血管病變。腦血管病變可使腦血流量及氧氣供應減少,細胞代謝降低,最終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引起細胞數量減少而導致痴呆。目前認為,血管病變是“細胞凋亡”( 細胞內死亡程式活化而致的細胞自殺 ) 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腦血管病變不但是導致腦血管性痴呆 (VD) 的根本因素,也是 AD 的危險因素。所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壓,預防腦血管病變的發生,是避免老年期智力下降的有效措施。

4、文化程度
有人認為, 早年的文化教育直接使腦細胞的數量 、儲備及擴充能力增加 ,缺乏文化教育會造成緩慢而持久的智力刺激缺乏。一些老人退休後 ,自覺“ 老了 ”,而平時懶得動腦筋,致使大腦長期處於抑制狀態 ,腦細胞缺少刺激 ,腦功能得不到利用和強化 ,造成腦逐漸老化、衰變 , 而易導致老年性痴呆 。國內調查資料表明 ,文化教育程度越低 ,本病發病率越高 ,文盲組發病率 ( 2.2% ) 遠遠高於小學組 ( 0.84% ) 和中學組 ( 0.81% )。這說明 ,文化教育程度與本病的發病率密切相關。一些調查還發現 ,智商高的人和大腦容積大的人 ,由於腦細胞儲備充足 ,本病發病率也低。因此 ,離退休後 ,適度地進行腦力活動 ,參加社會活動 ,有利於預防本病的發生。
文/綜合內科 楊樹鵬

健康一點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