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心理問題與皮膚疾病之間也有這麼多關聯!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皮膚病學專業受過訓練的精神分析學家、退休臨床教授Caroline S. Koblenzer的說法,如果忽略皮膚疾病帶來的心理問題,就如同忽視了房間中的大象,往往導致傳統治療方法不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Koblenzer博士說,她在1966年開始皮膚科實習後,發現皮膚病學沒有滿足許多皮膚病患者的需求。“如果你的溼疹患者的問題沒有改善,而醫學上理應有所改善,就會提出一些問題。”根據皮膚科醫生的觀點,這些問題試圖揭示出心理問題可能會影響皮膚問題,反之亦然。
皮膚-心理關係:
皮膚科醫生看的大多數前來就診的患者都存在心理問題。實際上,北美心理醫學協會(APMNA,美國唯一專注於精神病學問題的組織)主席,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皮膚科主任Richard D. Granstein博士認為,一些皮膚表象幾乎完全是精神病學症狀,例如寄生蟲妄想症。
Granstein博士說,“人們可以認為,皮膚狀況對心理影響不大,除非是非常大的疣,否則手上的疣可能不會影響心理狀態,但生殖器上的疣可能會影響心理,而且,因為許多皮膚疾病是可見的,即使沒有傳染性或威脅生命,也會影響人們的社交能力。”
心理-皮膚關係的另一個例子是拔毛癖。拔毛癖是精神心理疾病之一,可能是精神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或家庭因素所致。在世界衛生組織編寫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中,將本病歸類於精神行為障礙之習慣與衝動控制障礙部分。不管患者是否有意識,都會去拔頭髮或其他眉毛等其他毛髮。Granstein博士說,如果患者可以停止拔頭髮,就肯定會。
“我們看到的皮膚問題是心理防禦與個體意識到存在心理問題之間的對弈。但並不是說每個患者都是這樣的。無論如何,在那些沒有得到預期治療效果的患者肯定是這樣。”
溼疹-情緒關係:
Granstein博士在1988年的《Archives of Dermatology》中共同研究了溼疹和情緒問題。她發現一部分難治性溼疹兒童的治療響應不足。作者表明,這種持續的反應不足可歸因於不良的父母-子女關係,這會影響了孩子的身體和情感發展。
Granstein博士舉了一個嬰幼兒溼疹病例,其中積極的皮膚病治療措施與心理方法結合。Granstein博士寫道:“皮膚的快速持續改善是情緒發展和社會調整聯合起作用的。”
壓力-皮膚病關係:
根據密歇根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專業皮膚科醫師、精神科醫師Mohammad Jafferany教授的研究,精神因素通常對皮膚病因和病情有重要作用。
“皮膚病不是由壓力引起,但壓力能夠加劇皮膚疾病。已有的報道中,情緒觸發各種皮膚疾病,範圍從約50%(痤瘡)到大於90%(紅斑痤瘡、斑禿、神經退行性疾病和單純苔癬),多汗症患者可能為100%。根據2007年在《臨床精神病學雜誌》發表的文章,壓力管理、放鬆技術、苯並二氮雜類和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用於治療這些疾病。
紐約羅切斯特大學皮膚科和精神病學教授,前APMNA主席Francisco Tausk博士說,研究表明,約三分之一皮膚科患者有與皮膚疾病相關的情緒問題。
“問題是,作為皮膚科醫生,我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些源於牛皮癬或溼疹等疾病的問題非常明顯,因此對生活、社互動動、親密關係等產生重大影響。這是這些疾病的一個方面,即心理問題源於皮膚病。”
“硬幣的另一面是精神疾病產生的皮膚疾病,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抓撓皮膚。”
根據Tausk博士的說法,抓撓皮膚的程度從正常到精神病性行為。青少年抓撓痤瘡被認為是正常的。但是,通過皮膚抓撓使其外觀變形並發展顯著色素沉著和瘢痕形成的患者的行為不正常。具有衝動控制障礙的人知道他們正在對皮膚做什麼,但卻停止不了。
Tausk博士說:“這些患者每天可能會在鏡子前使用手指或許多器械如鑷子花費長達六個小時的時間。”最終,患者會發展成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抓皮膚。
Tausk博士說:“他們會拒絕承認這一事實。這會導致皮膚有很多潰瘍,有時會延伸成大面積的潰瘍。”
“有些患有妄想的病人,相信他們的皮膚會爬出寄生蟲(稱為寄生蟲妄想症)。在許多情況下,皮膚治療無法起效或完全沒有幫助。根據對自我傷害行為的洞察程度,療效差別很大。如果患者還能意識到自己杜撰的疾病,那麼通常會增加認知行為或心理治療的效果。而如果患者堅持否認自己在自我傷害行為中的作用,比如說他們在早上醒來,會發現臉上有個洞,那麼這時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藥。
問題是,這些病人永遠不會去找精神科醫生,因為他們堅持認為他們沒有心理問題。既然你不能讓患者去看精神科醫生,那麼皮膚科醫生就要開始治療了。因此,皮膚科醫生必須瞭解基礎精神治療方法。一旦妄想症狀改善,那些患者就可以轉交給精神科醫生。”
因此,精神科醫生還需要與皮膚科醫生等進行多方合作,從大健康角度看醫學。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趣或是對你有幫助的話,分享讓更多朋友看看,討論一下你們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