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警告:火氣大,恐是體內寒濕重,趕快來看看!

經常聽到一些患者朋友說:「常會有全身乏力、疲倦、甚至失眠心煩、口舌生瘡等癥狀。
有的人以為自己是上火了,吃了一堆降火藥都不見好!」。如果你看中醫的時候,醫生卻說這是因為體內寒濕重所引起的,用寒涼瀉火的藥起反作用了。那麼,為什麼寒濕重還會引起「上火」呢?

很多人火氣大,是因為體內寒濕重
當我們體內寒濕較重的時候,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傷害腎臟,引起腎陽不足、腎氣虛弱,造成各臟器功能下降、血液虧虛。

在中醫的五行理論中腎屬水,當人體內這部分水不足時,身體就會乾燥。
每個臟器都需要工作、運動,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潤,就易摩擦生熱。
比如肝臟,肝臟屬木,最需要水的澆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表現得非常明顯。
因此要給肝臟補充足夠的水,讓肝臟始終保持濕潤的狀態。

體寒濕重容易上火,頭部、臉部特徵明顯
頭的面部也很容易上火。因為腎主骨髓、主腦,腎陽不足、腎氣虛時髓海就空虛,遠端的頭部首先會缺血,然後出現乾燥的癥狀,如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咽乾、咽痛等。

而且口腔、咽喉、鼻腔、耳朵是暴露在空氣中的器官,較容易受細菌的感染,當頸部及頭面部的血液供應減少後,這些器官的免疫功能就會下降,導致各種不適的出現,這樣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的機率就會增加。
如果此時不注意養血,則各種炎症很難治癒,會成為反覆發作的慢性病。

寒濕重時表現的癥狀:

1、臉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濕越重。
2、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濕。
3、反覆的口腔潰瘍,代表體內有寒。

4、口臭時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
5、咳嗽時痰是稀白的,代表體內有寒。
6、流清鼻涕,代表體內有寒。

7、流出的汗是涼汗,代表體內有寒。
8、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代表體內有寒。
9、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代表體內有寒。
10、經常腹痛、腹瀉,代表體內有寒。
11、臉上長痘和斑,代表體內有寒。

12、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代表體內有寒。
13、手、腳長年冰冷,代表體內有寒。
14、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
15、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癥狀,代表體內有寒濕。

疼痛的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濕越重。

怎樣去除體內的濕氣呢?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

1、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2、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3、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去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4、自製去濕茶:蒲公英馬齒莧茶

配方:蒲公英根、薏苡仁、赤小豆、五行草、芡實、綠茶、淡竹葉、槐花。
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葉0.2g、馬齒莧0.1g、槐米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每天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可健脾去濕。
功效:健脾又去濕,適合體內濕氣重者。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乾凈,然後分別進行炒製,炒製後全部碾碎,做成蒲公英馬齒莧茶包!每日取一包,熱水沖泡即可飲用,一包可多次沖泡!

此方由經典去濕方紅豆薏仁改良而成,加入其它幾味中草藥,既健脾,又去濕,效果升級加倍!
蒲公英有清熱解毒利尿,可瀉火除濕,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淡竹葉能清心、利尿、去煩躁,解渴消暑,解毒利尿,對於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口腔炎等有良好的療效。

赤小豆有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功效。薏苡仁,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去濕、固腎止瀉。槐米具有較強的涼血止血功效。馬齒莧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清熱解毒,利水去濕,散血消腫之效。

5、足療浴去除濕氣

中醫認為,腳上的經絡很多,經常泡腳可以去濕氣。可以每天用溫水泡腳20分鐘左右,至身體有微微出汗即可,堅持一段時間體內的濕氣可大有好轉。
介紹一個中藥泡腳方:乾薑和附子各20克,川椒和艾葉各30克,伸筋草和透骨草各15克,桂枝和桑枝各10克。用紗布包好,入鍋中將藥包煮沸,取出藥包,將水倒入到泡腳盆中,晾到40℃-0℃時即可泡腳,每天1-2次,每次20分鐘左右。

6、按摩承山穴去濕

承山穴是去除人體濕氣最有效果的穴位,將腳尖微微墊起,小腿後側肌肉浮起的尾端即為承山穴。
如果你輕輕一按摩承山穴,感到有明顯的酸脹痛感,就說明體內有濕氣,用拇指按揉承山穴後至身體有微微發熱,說明陽氣在膀胱經起以作用,身體的里的濕氣正慢慢身外散發。也可以進行專業的艾灸與拔罐去除濕氣,效果都非常的好。

健康一點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