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我國老年人群最常見、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估計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至少有2億,且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高血壓目前還沒有根治的方法,只能靠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壓藥物來控制。臨床證據表明收縮壓下降10~20mmHg或舒張壓下降5~6mmHg,3~5內腦卒中、冠心病與心腦血管病死亡率事件分別減少38%、16%與20%,心力衰竭減少50%以上,高危患者獲益更為明顯。降壓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減少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一旦被診斷為高血壓時,患者常常需要對高血壓進行干預,其中包括應用降壓藥物進行治療。那麼一旦被確診為高血壓,是不是都需要服用降壓藥呢?不吃行不行?針對這個問題,下面筆者就來說說。
其實,高血壓的藥物治療的策略和時機是以高血壓的危險分層來決定的,並非所有的高血壓患者都需要服用降壓藥。一般來說,臨床醫生在診斷高血壓的時候,根據血壓升高的程度,進一步將高血壓分為3個等級:1級高血壓(輕度)為收縮壓140~159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99毫米汞柱;2級高血壓(中度)為收縮壓160~179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100~109毫米汞柱;3級高血壓(重度)為收縮壓超過18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超過110毫米汞柱。如果收縮壓和舒張壓位於不同的等級之內,要以較高的等級為標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判斷高血壓是否危險的時候,除了要看血壓之外,還要檢查是否有危險因素、器官損害、相關疾病等(ps:危險因素:年齡>55 歲(男)或者>65 歲(女)、吸菸、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缺少體力活動、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器官損害:左心室肥厚、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或斑塊、腎功能異常等;與高血壓相關的疾病: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腎臟疾病、周圍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再結合患者的血壓值綜合判斷危險程度。若出現器官損害或者高血壓相關的疾病時,不管血壓值在那個等級,就是高危患者,表明這個患者發生高血壓相關併發症的危險很多,需要降壓藥物治療。而對於高血壓分級為1級的患者,沒有或者只有1~2個危險因素時,可先不用藥物治療,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控制血壓,但在血壓控制不理想時,還是需要藥物治療。
(source:toutiao)
比如,一位危險分層為低危的1級高血壓患者,則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即合理安排飲食(減少鈉鹽攝入、補充鉀鹽等)、適量運動、肥胖者控制好體重、不吸菸、限制飲酒、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態平衡等,同時儘量改變其他可能導致心腦血管併發症的危險因素(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觀察3個月,使血壓控制在低於140/90毫米汞柱的水平,就可以暫時不用服用降壓藥。但應堅持監測血壓,若血壓控制不理想(高於140/90毫米汞柱)要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再考慮藥物治療;即使是屬於中危的2級高血壓患者,只要病情允許,也可先改善生活方式並監測血壓,同時儘量改變其他可能導致心腦血管併發症的危險因素,觀察1個月或數週,然後再根據醫生的建議,看是否或何時開始藥物;如果高血壓的危險分層屬於高危或很高危的患者,則必須立即開始服用降壓藥、調整生活方式,並同時干預合併存在的其他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source:toutiao)
總之,高血壓患者是否需要服用降壓藥、服用哪種藥不能由病人自己決定,一定需要醫生根據病人自己的病情來決定。我們不能一發現自己的血壓高,就自己隨便使用降壓藥。一般來說,下面3種高血壓患者需要服用降壓藥,並堅持長期服藥,才能控制血壓在標準水平,降低高血壓引起的其他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危險:血壓持續升高(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6個月以上,改變生活方式,血壓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經調整生活方式,但多次測量,血壓值仍超過160/90毫米汞柱的患者;高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同時合併有糖尿病,或發生過心肌梗死、心絞痛、腦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患者。但需要說明是,不管是否服用降壓藥物,一定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血壓,把發生各種不良後果的風險降到最低,做到帶病延年。
(source: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