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健康一點靈小編!今天要來說說關於「醫療資源貧乏,別讓醫院成了家裡後院!」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現在的醫療條件雖然一年比一年好,但“掛號難”、“看病難”的問題依舊困擾著不少人,尤其是千里迢迢到大城市看病的患者,很多人都一頭霧水,沒有頭緒。其實,就診也有基本常識,掌握看病小竅門,少走彎路,多點效率!
人體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感冒、腹瀉等“自限性”疾病確實有自行痊癒的可能,但大多數疾病並非“等閒之輩”,一味硬扛,很可能加重疾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1器官功能受損
器官功能受損,最為常見的就是眼睛突然看不見了或是一片模糊,耳朵突然聽不見,四肢活動不靈敏甚至突然出現障礙。
外傷引起的症狀一般都會就診,但毫無徵兆的受損也應引起重視,很可能是神經、血管異常引起的,如:頸動脈斑塊脫落,會引起視野黑蒙或失明,有猝死危險。
2劇烈的疼痛
頭痛、腹痛、胸痛是較為常見的疼痛,也是易被忽視的疼痛。其實,任何部位出現疼痛,都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一定要予以重視。
以頭痛為例,心腦血管疾病、頸椎病、神經炎症、腦瘤等都可能引發頭痛,切勿以“止痛藥”自行解決。
3反覆出現不適感
不論是電視還是現實中,不少中老年人會說“老毛病,忍忍就過去了”,但往往忍出更嚴重的疾病。
很多癌症患者,不是沒有意識到身體有異常,而是症狀不明顯,沒有足夠的重視。如:長期胃反酸,若只是自行服用小蘇打,而不加以治療,也可能引發胃癌。
4症狀突然加重
不論是服藥期間還是未治療時,如果感覺到身體不適感的症狀突然加重,最好再次進行就診。
1帶好證件與資料
首先必須帶好身份證、社保卡、就診卡等證件,對於非首次就診的患者應帶齊近期的病歷記錄,如:發病過程及治療經歷,近期用藥方案、檢查資料及過敏史、家族史等,切勿隱瞞,且病歷本不宜就診一次,就換一本。
2選對醫院
對於普通的類似於感冒等疾病可在當地醫院就診,但若是疑難雜症或是其它較為複雜的疾病,建議到三甲醫院掛相關疾病的專家號。
病因不明確時,建議先到疾病覆蓋範圍更廣的綜合性醫院就診,如有需要,再轉診至專科醫院。
3掛對號
若是就醫時無法判斷自己應該掛什麼科室,可以到導醫處諮詢,或是先掛普通科,對疾病有所瞭解或是做了相關檢查後再掛專家號就診。
若是門診掛不到名老專家號,可以提前在網上、微信上或是撥打電話114預約就診。也可以多查一下醫院醫生的出診資訊,選擇專業性強、治療經驗豐富、口碑好的醫生,且醫生的黃金年齡是40-60歲。
一般來說,每週一、週二,患者就診比較集中,如果想輕鬆一點看上病,可考慮週四、週五就診,但病情嚴重的應儘早就診。
1重視實習生問診
一些醫院會安排實習生提前問診,整理並記錄病例,但難免有些患者對實習生有“偏見”。其實,坦誠交代,互相配合才是最佳方式,有過敏史、家族史也應及時告知。畢竟實習生工作的完成度高,專家也能有更多的時間判斷病情,更精準的用藥。
2敘述疾病詳略得當
每個醫生的時間有限,敘述病情不宜長篇大論,但也不應拒絕交流,尤其是中醫,雖然有望聞問切的診療方式,但相互配合,效率更高。
一般敘述病情時應可用“什麼時候,有哪些症狀,採取了哪些措施(用藥等),症狀變化”的線路,對時間、症狀應儘量精確,如:3天前,左眼突然發黑5分鐘。儘量不要用“很久”等詞彙描述。
部分老年人對自己的病情記憶不是特別清楚,發病時,可以將病情等記錄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就診時可作參考。
3配藥、用藥,遵醫囑
切勿拿著網上的“方子”直接要求醫生開藥方。患者及家屬不是從事醫療工作,對疾病的治療和進展肯定存在許多不瞭解之處,對醫療常識也存在“一知半解”的現象。
醫生和患者其實是聯手對抗疾病的“戰友”。患者應講述自身的不適症狀,家屬進行補充,醫生才能根據症狀、檢查結果、治療進展等制定治療方案。若患者經濟負擔能力有限,患者也可提前告知,以方便醫生根據接受程度、治療意願等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藥品雖然有使用說明書,但吃多少或多久因病而異,不要盲目自行斷定藥物使用方式。一般藥品上都會標有醫生囑咐的使用方式,應遵醫囑。
4慢性疾病,選定大夫,定期複診
高血壓、高血糖、冠心病等慢性的心腦血管疾病,就診次數多,時間長,建議找到自己比較滿意的大夫後,儘量固定,以方便疾病管理的連續性,相對來說,醫生對患者的病情也更為熟悉。
慢性疾病初期一般病情都比較穩定,但並不意味著不會惡性發展。對於慢性疾病,包括慢性腸胃炎等,都建議定期複查、檢查。需長期用藥者,更應注重門診的評估,看是否需要“調藥”。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小編在健康一點靈分享的健康醫療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健康一點靈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健康新視界並分享這篇「醫療資源貧乏,別讓醫院成了家裡後院!」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