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耳朵癢癢的,總有許多人就會順手挖個耳朵,不過有醫師提醒,「常挖耳朵容易造成外耳炎」還會增加感染機率,也有醫師直言,掏耳朵這項行為完全不必要,當心細菌及黴菌感染,導致聽力喪失以及外耳道受損或外耳道炎。
▲醫師認為,「耳屎」一般不需要清潔。
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在粉絲專頁
「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分享:
,耳屎其實是皮脂腺與耳垢腺的分泌物,混合剝落的上皮細胞,所以耳屎通常堆積在外耳道1/2-1/3處。
不過顏俊宇透露,耳屎其實有三大妙用,他說明,耳屎是弱酸性油性物質,含有酵素,可以抑制細菌、黴菌生長,還可以驅蟲,且油性物質可以形成防水保護層,並避免異物進入耳膜。
耳朵可分為乾耳跟濕耳,顏俊宇指出,在台灣有6成民眾都是乾耳,有4成屬於濕耳朵,濕耳朵是顯性遺傳,腺體分泌量較多,長期暴露在空氣下,混合毛髮和灰塵後變硬,造成阻塞機率較高。那耳屎需要固定清潔嗎?顏俊宇表示,一般「不需要清潔」,耳垢會順著耳道表皮細胞新陳代謝,藉由張口、咀嚼等動作自然排出。
「常挖耳朵容易造成外耳炎」,顏俊宇強調,耳屎與中耳炎無關,但如果民眾常用棉花棒掏耳朵,容易把堆積在外耳道1/2-1/3處的耳屎推到更內側,造成外耳道發炎,增加感染機率。
▲醫師提醒,常挖耳朵容易造成外耳炎。
耳鼻喉科專科醫師Ethan也在Instagram發文提到,正常情況下不需要挖耳屎。他解釋,一般外耳道皮膚會自動將耳垢慢慢向外排出,且講話或吞嚥的嘴部動作也會將耳垢牽引向外移動,因此無須特別清除。但若出現耳垢排出功能變差,造成耳鳴、耳悶、耳塞或聽力異常等症狀,甚至堆積量太多,沒辦法看到耳朵構造,影響檢查與疾病判讀時,就需將耳屎清除。
不過醫師仍「不建議」自己清耳朵,Ethan解釋,耳道皮膚很薄,即便很小心地挖都可能會留下小傷口,如果使用的掏耳棒或棉花棒又沒清潔乾淨,很容易造成細菌及黴菌感染,導致聽力喪失;而挖的過程也可能導致外耳道受損或外耳道炎。
▲如果掏耳棒或棉花棒沒清潔乾淨,很容易造成細菌及黴菌感染,導致聽力喪失。
「特別不推薦用棉花棒挖耳屎」,Ethan表示,棉花棒很可能將耳屎推擠至耳道深處,甚至傷到耳膜,更容易出現阻塞。他也建議大家2種平常保養方式,剛洗完澡時,用乾淨、細緻的濕毛巾擦外耳殼,再用乾毛巾擦乾即可,棉花棒只用來清潔耳道最外面的部分。若耳朵突然發癢,可以壓耳珠、拉耳朵或冰敷止癢;假設癢或不舒服的症狀仍未解除,還是要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