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真相,讓你重新認識味精!原來這些年大家都誤會它了!

味精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調味品,做飯時放上一小撮就能給菜色提鮮不少。但是平時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不少關於味精的傳言,如“味精會致癌”等等,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1.味精高溫加熱會致癌?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傳言稱:“穀氨酸鈉加熱到120度時,會產生焦穀氨酸鈉,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真相:
實際上,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目前並沒有權威機構印證焦穀氨酸鈉致癌的說法,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的四類致癌物中,也不包括焦穀氨酸鈉。所以至少截至目前來看,味精緻癌的說法不夠科學。

2.味精是化學制品不安全?

央視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不少消費者之所以牴觸味精,就是因為認為味精是化學制品,不夠安全。
真相:
事實上,味精是通過糧食發酵而來,簡單來說它的提取過程如下:
糧食→澱粉→穀氨酸→穀氨酸鈉(味精)
所以味精的主要來源是糧食,發酵工藝其實和醋、酒等食品的加工方法類似,所以並不屬於化學制品。

3.吃味精會引起高血壓?

有人認為味精會引發高血壓,因此不敢吃,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更擔心。
真相:

大家都知道,鈉鹽攝入過量會引起血壓上升,因此專家提倡低鈉飲食,以降低鈉的攝入。味精也屬於鈉鹽,做菜時如果已經放了很多鹽,再放味精的確會導致鈉鹽攝入過多,從而引起血壓升高。
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是錯誤的吃法引起的,並不意味著味精本身會引起高血壓。
恰恰相反,合理使用味精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血壓。味精中的穀氨酸有增強鹹味的作用,做菜時用少量的味精代替鹽,反而比單純用鹽攝入的鈉要少。

4.其他“精”營養更好?

近年來,市場上開始流行雞精、蘑菇精等調味品,很多人看到“雞”、“蘑菇”等字,就認為它們比普通的味精更營養、更安全。
真相:
雞精和其他“精”其實都是在普通味精的基礎上,添加了其他的香料製成的。
有的確實會新增少量的雞肉提取物,味道吃起來也比味精更鮮美一些,但它們的主要成分還是穀氨酸鈉,營養價值基本相同。當然,味精沒什麼害處,這些精也沒有。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新增劑聯合專家組等權威組織機構,都把味精列為安全的調味品。
味精既不是化學物質,也不會致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做菜時可以無節制地隨便新增味精。

1,用量要控制

根據調查統計,我國大多數居民都存在著食鹽攝入量超標的情況。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大量食用味精、雞精等調味料,不僅不利於控制血壓,而且還會掩蓋食物本身的鮮味。
根據歐盟食品安全域性的建議,60kg左右的成年男性,每天攝入味精的量不宜超過1.8克;50kg左右的成年女性,每天攝入味精的量不能超過1.5克。

2,出鍋前再加

穀氨酸鈉在高溫加熱時會變成焦穀氨酸鈉,雖不會致癌,但是鮮味會大打折扣,這樣就失去了新增味精的意義。所以建議大家炒菜出鍋前再放味精。

3,這些菜裡最好別放

味精放好了能使菜品增鮮不少,放錯了反而會影響口感。而且,並不是所有菜都適合放味精,比如下面這些:
肉菜
肉類中本身就含有穀氨酸,和鹽相遇後會產生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所以就沒必要再放味精了。

高湯烹製的菜
高湯本身就很鮮美了,再放味精反而會掩蓋本味。

醋溜、糖醋菜
味精在酸性環境下不容易溶解,會影響口感,因此醋溜、糖醋等酸性的菜中不適合放入味精。

涼拌菜
放味精最適合的溫度是70-80℃,涼拌菜中放味精,味精很難融化,顆粒粘在菜上致使口感較差。如果一定要放,建議先用一點點溫水把味精融化再倒入菜裡。

小貼士
其他帶鮮味的食物,比如雞蛋、蘑菇、茭白等,也不需要放味精。

4,這幾類人要少吃

嬰幼兒
1歲以下兒童不建議吃鹽,而味精中也含有鹽,所以給寶寶做輔食不建議新增味精。
稍微大點的幼兒,長期過量食用味精可能會引起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不利於生長髮育,因此也不建議食用。

痛風患者
雞精中含有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攝入。

老年人
老年人味覺減退,食用味精可一定程度上刺激食慾。但大量食用易引起對味精的依賴,並導致鹽的攝入量增加,不利於控制血壓。

雖然味精比較安全,但可能還是有些人不能完全放心,或是習慣了做菜不放味精。那麼,在不新增味精的前提下,我們該怎樣給食物提鮮呢?
下面介紹一個家庭自制增鮮味精的方法,讓大家既能享受美味,又不用擔心健康問題。
方法
適量幹香菇、小魚乾、蝦米等帶鮮味的食物,洗乾淨後晒乾或炒幹,和少量鹽、熟芝麻、冰糖混合,用攪拌機打碎,密封儲存即可。
每次做1-2個月的用量,放在冰箱裡冷藏儲存,做菜時放上一些,比味精更鮮美。

健康一點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