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記者確診癌症晚期,5年後竟奇跡康復!他分享心得:要學會利用人自愈的力量!

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加大,很多人都在拼命工作,熬夜、不良生活習慣,加上免疫力低下,疾病很容易找上門。1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現在癌症患者越來越多。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癌症=絕症,價格高昂的抗癌藥物,即使進了醫保、提高了報銷比例,仍然令人望而生畏。所以,人一旦患了癌症,除了生命被掏空,家裡的金錢也會被掏空。用錢袋子買命、將尊嚴放在疾病之下,是很多癌症患者的寫照。今天小編推薦人民日報記者淩志軍先生的抗癌感悟經歷,看一個被預言只有3個月壽命的癌症晚期患者,如何康復重生!
但願能讓大家有所借鑒。特別說明,本文僅供參考,因為僅僅是個案。

△ 淩志軍: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作家。作為時政記者,他曾記錄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風雲變遷。
2007 年,淩志軍被診斷為「肺癌,腦轉移」,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兩地名醫會診,幾乎一邊倒地判定,活不過三個月。
外科、內科、中醫、「太醫」,分別給出了大相徑庭的治療方案。
應該聽誰的?淩志軍選擇了聽自己的。
在求生路上,賭了兩次:
當多數醫生認為是惡性腫瘤,不立即手術會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時,他決定靜養;
當肺內陰影變小被多數醫生認為無關緊要時,他決定接受病灶切除手術。
他賭對了!五年後,他不僅活了下來,還活得越來越健康。他這8句抗癌之路上的「肺腑之言」,句句經典。
很多人不是亡於腫瘤
而是亡於無知和恐懼
淩志軍認為:我國癌症治療體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也存在致命的偏差。
著名腫瘤專家何裕民認為:「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這個觀點顛覆了「癌症是絕症」的慣性思維。
何裕民說:「很多腫瘤患者亡于對腫瘤的無知、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
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不瞭解自己的機體,很容易過低地估計自己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卻過高估計藥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謂「特效藥」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殺手。
用理性和智慧智慧應對腫瘤,只要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我們就已經有66%的機會遠離身亡。
即使腫瘤已經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長期與癌共存。
沒想到做癌症病人
那麼沒尊嚴
2007年2月,淩志軍被診斷「肺癌、腦轉移」的概率為98%,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兩地名醫會診,幾乎一邊倒地判定他活不過3個月。
在治療期間,淩志軍發現,病人們花了錢、排了長隊、內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醫院的「特級專家會診」,才不足三分鐘。
醫生的一句「你等著吧」的「診斷」幾乎就是一紙身亡判決書。
手術、化療等高科技治療和開「天價特效藥」,是不同醫生的相同手段。而憂心忡忡、愁眉苦臉、排隊就醫甚至傾家蕩產的那個弱勢群體,就是中國癌症患者的群像。
我們要用腦子救命
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在淩志軍開始治療之前,北京、上海的專家們陳述的治療程式是:開顱手術、化療、放療;觀察肺部病灶,二次手術摘除肺葉、化療、放療。
因為開顱也不能保證痊癒,淩志軍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先觀察一陣。
期間,淩志軍自覺頭痛、眩暈、視覺模糊、眼球震顫等症狀並沒有更嚴重。
兩星期之後,醫生的說法是腦部的腫瘤「應該是沒有長大」!
他感悟:對病人而言,要用我們的腦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但是,他並非一味排斥手術,在可信的醫生,胸科影像學專家石木蘭確認肺部的癌症,並建議他做手術開胸之後,他立即按照石木蘭的推薦,選擇醫生為自己主刀。
肺部的惡性腫瘤被切除之後,他拒絕了化療及「特效藥」等對存活率改善不大的治療。
他決定,做一個聰明的患者,相信自己身體的力量,而不是依賴醫生和藥物,開始自我恢復。
把性命託付給自己
找到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

面對術後康復,淩志軍的經驗是:把性命託付給自己,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淩志軍嘗試用一些純自然的方法恢復自己的體能,在一種「末日心態」籠罩之下,他每天步行5公里。
8000公里,就是他5年走過的路程,相當於從北京到拉薩一個來回。
這位「中國第一時政作家」在病後換了「門庭」,不再忙碌工作,轉而樂山樂水樂於助人,用鏡頭記錄美好,用熱情面對世界和人生。
内容未完结,点击第2页继续浏览
他的妻子也說:愛情、親情和友情的力量,會讓我們的生命出現奇跡。即使它無法回生,仍可以讓我們超越肉體的痛苦,達到心靈的安寧。
向亡而生
把身體交給自然

從飲食和起居習慣開始,淩志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
對他來說,「時間不再是金錢,不再是完成工作進度的承載體,它不過是我走向康復的橋樑。」
他更多的時間是在戶外度過,享受四季陽光、風雨雪霧、藍天白雲。
每天,他重視的五件事是:吃、喝、拉、撒、睡。
在吃的方面,要足夠雜,足夠粗,足夠素,足夠天然;他每天要喝2400毫升水;讓自己的排泄每天都有規律,同時觀察大小便的顏色和多少,間隔時間;每天的睡眠不低於8小時。
春秋季節,盛夏9點之前和下午5點之後,他會來到戶外,裸露50%的皮膚曬太陽,就算不能補充維生素D。
「我的生命再次被陽光照亮,生機和活力不知不覺重新回到我的身上。」
他去了一些氣候和空氣好的地方療養、去了深圳東郊隱居,甚至回到了滑雪場,重溫了這種野性和富有刺激性的運動。
2012年3月15日,經過新一輪的複查,淩志軍顱內病灶幾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見新的異常。
醫生對他說,「不要再把自己當作病人啦!」
中國有八成癌症患者
被「過度治療」
在治療期間,他不忘記者道義,從自己出發,觀察中國癌症治療現狀。
調查結果令人震驚,比如這樣一組資料:
全國每年因癌症身亡的人數是200萬,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著超過疾病治療需要的「過度治療」。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符合規范用藥者僅為20%。
可怕的不是癌症本身,在所有致命的癌症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致命。
而剩下的三分之二裡,一半人被嚇,一半人被治。
現如今,醫患關係緊張、醫療領地上的「割據」與「門戶」觀念嚴重。
當今的醫療環境正在造就一個悖論:醫學越是發達,越是剝奪患者的主動性和判斷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懼和錯誤。
淩志軍說:如果你一定要問我,有沒有一些可以讓癌症患者共同遵循的東西,那就是: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堅強,去接受那些應當接受的治療。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去拒絕那些不應當接受的治療。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智慧,去分清楚哪些是應當接受的、哪些是不應當接受的。
做一個聰明的病人,遠比做一個聽話的病人更重要。
不能盲目
你要會辨別哪些醫生值得信任
淩志軍說:「 病人通常有兩種心理。第一,我不懂醫,不聽醫生聽誰的;第二,醫生都是錯的,不能聽醫生的。
我想這兩種心理都有問題,都會導致自己犯錯誤。」
我自己的感受是看病是一件很受罪的事情,去看病常常是很難受的事情——不是疾病帶來的難受,而是看病的過程當中種種的問題。
的確有一些醫生不怎麼樣,醫生也會犯錯誤,我遇到好幾次,所以對醫生的話不能盲目。
但是,也的確有好醫生,醫術高明,道德水準也很高,這樣的醫生不難找到,我就碰到好幾位。
癌症患者對醫生的選擇非常重要,其實我從醫生那裡學到了很多,醫生不僅救了我的命,而且給了我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引導著我的康復之路,甚至他們的錯誤也讓我學到很多。
還有,犯了錯誤的醫生不一定不是好醫生。實際上,那些有熱情有辦法去發現新證據,並且根據新證據迅速修正自己錯誤的醫生,更值得信賴。
作為病人,我們不懂醫
但我們應當懂人
作為病人,我們不懂醫,但我們應當懂人,應當知道什麼樣的醫生是可信的,什麼樣的醫生是靠不住的。
如果既不懂醫又不懂人,那就很容易盲從,而盲從是導致我們犯錯誤的最重要的原因。
人的生理狀態千差萬別,疾病也是五花八門。
千差萬別的癌細胞發生在千差萬別的人身上,結果必定是千差萬別的。
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更沒有任何一台機器,能夠精確地分辨出每一種情況。
所以, 當疾病猝然加之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康復之門的鑰匙在我們自己手裡。
其實,人體有你想像不到的強大自愈力。
當人有不適或生病時,自愈力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體異常信號,馬上調整人體的各種功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醫生治病,只是激發和扶持人類機體的自愈力而已,最終治好疾病的,不是藥,而是人們自己。
真正讓生命康復的最大力量不是任何人,不是任何藥物,而是自己。

健康一點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