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糖食品0能量,真的可以放心吃嗎,看看專家怎麼說!

很多人都知道,吃太多糖有害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要求成年人每天吃精製糖的數量不超過50克,最好能控制在25克以內。
於是,市場上的「無糖」、「低糖」食品越來越多了。「無糖」、「低糖」這些字樣,通常被放在在食品包裝的正面,用極盡美化突出的設計,再加上誘人的廣告語,成為商品的一大買點。

但是,人們愉快地享用這類產品的時候,會發現它們還是甜的。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無糖、少糖的食物,還保持著令人滿意的甜味呢? 因為,其中添加了甜味劑。

除了木糖醇、麥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糖醇類甜味劑和各種糖之外,我們稍微留意一下,就常會在包裝上的配料表中看到,其中添加了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賽蜜、三氯蔗糖、糖精鈉、紐甜、甜葉菊苷……等很多非糖甜味劑。這些甜味劑完全不含有熱量,給我們帶來「充分享受甜蜜的同時完全不用擔心長胖」的美好憧憬。

然而,您有沒有想過,這世界上真的有如此美妙的事,可以只得到甜蜜,而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當然不會。那麼,這甜蜜的代價究竟是什麼?
(沒有耐心的朋友,請直接翻到文章末尾看結論。)

1.甜味劑到底是減肥助力,還是增肥隱患?

幾十年來,中國人肥胖的增長速度彷彿一下從綠皮車換成了高鐵,而甜食甜飲料促進肥胖的作用已經鐵證如山。公共衛生學者苦口婆心勸導公眾要減少新增糖的攝入,然而多數人依舊無法剋制對甜食的嗜好。 強迫自己剋制嗜甜的本性,是件需要毅力的事情。繼續吃甜食而不長胖,有沒有可能?這種大眾需求,給甜味劑帶來了寬闊的生存空間。
甜味劑一手舉著「甜蜜」,一手舉著「不長胖」,一路上高歌猛進,攻城略地。

不少隨機對照研究表明,在控制整體飲食熱量的條件下,如果用來替換每克含有4kcal熱量的糖,甜味劑有助於減肥。甚至有研究表明,即使相比於毫無熱量的水,甜味劑也有明顯優勢:在習慣甜味的人群中,甜味劑可以降低缺少甜味帶來的痛苦,讓減肥計劃得到更好的實施。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得出結論:甜味劑有助於減肥呢?並不能。
上面提到的這些,都是短期的實驗室研究,並且參與實驗的人都有控制飲食減肥的意識。雖然隨機對照研究設計精巧,有說服力,但推演到現實生活中,夢幻的泡泡還是一戳就破。
大部分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食用甜味劑與較高的體重相關。換句話說,吃較多甜味劑的人比不吃的人更胖。

當然,相關不代表因果,我們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生活中吃甜味劑一定會讓人長胖。因為,這裡面還可能包含了各種「混雜」和「偏倚」,比如越是肥胖的人越會喝甜飲料,吃加工食品,本來攝入的甜味劑量就容易高。而非肥胖人群可能更多吃天然食品,口味也比較清淡,與甜味劑接觸的機會就少。
但從另一方面說,我們是否也能隱約窺見現實對實驗室科學的一絲嘲諷?

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可能一輩子吃熱量精準的食譜,生活中充滿令人眼花繚亂的美食和狂轟亂炸的食品廣告,有眾人狂歡的party,也有獨自寂寞時對零食飲料的放縱。
逼迫自己吃一兩個月的低熱量食譜,多數人都能做到,因為再艱苦也會過去;長期保持體重,則需要一步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遠離營養價值低的各種甜食飲料,而且愉快地堅持一輩子。

然而,甜味劑在這件事上幫不了你。它不能讓你放棄甜食,愛上天然口味的食物。
而且,即便用甜味劑來替代糖,食物也未必能擁有更高的營養價值。比如說,蛋糕餅乾即便是無糖的,也會含有大量的精白澱粉和脂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保健成分都嚴重不足,減肥的時候並不值得吃。

2.甜味劑動了我們的胰島素?

甜味劑真的和肥胖有關?很可能。《美國臨床營養學》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它似乎悄悄地動了我們的胰島素。 研究者招募了體重指數(BMI)在正常範圍內,平時較少攝入「非營養型甜味劑」 的健康成年男女,平均每天攝入130mg的三氯蔗糖,連續14天。這個量,按平均體重來說,只相當於一個成年人每天三氯蔗糖每日可接受攝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的15%,是很安全的。

(這裡要解釋一下,除去各種真正的糖,以及糖醇,其他不含熱量的甜味劑,就是「非營養型甜味劑」。也許你不太愛聽,但凡是含有熱量的,都被叫做「營養型甜味劑」。三氯蔗糖也叫做「蔗糖素」,商品名叫做「Splenda」。它之所以被商家寵愛,是因為它的甜味很正,和蔗糖,也就是日常吃的白糖,幾乎是一樣的。)

在實驗結束時,對照組受試者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的中位數是2.8%。但是,攝入三氯蔗糖的受試者,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的中位數為17.7%!服用三氯蔗糖造成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的比值比(odds ratio, OR)為5.34。用大白話說,攝入三氯蔗糖,和不用這種甜味劑相比,造成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的風險更大。

此前也有研究發現,如果在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前服用三氯蔗糖,血糖和胰島素濃度都會出現上升。而在另一組試驗中,讓受試者持續一週服用100%ADI劑量的糖精,7人中有4人出現血糖濃度上升。

為什麼甜味劑裡不含糖,卻會讓胰島素濃度上升呢?科學家猜測,這與分佈在人體各處的甜味受體相關。
大家都知道,人類的口腔中有甜味受體。當糖或甜味劑與受體結合,並將神經訊號傳遞給大腦相關區域時,我們就有了甜的感覺。事實上,在其他身體部位同樣存在甜味受體,比如胰腺和小腸中。甜味劑同樣能啟用胰腺和小腸中的甜味受體。

人類雖然有幾十萬年的進化經驗,但卻從來沒有「體驗」過能與甜味受體結合,卻不是糖,也不能提供熱量的怪傢伙——甜味劑。胰腺和小腸抱持著長期進化而來的慣性思維,一旦感知到了甜味,就以為有大量的糖湧入了身體,於是開始加快分泌胰島素和GLP-1。

這就讓胰島素受體非常困惑了。它明明準備好加快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了,結果並沒看到多少葡萄糖進入體內。就像我們熟悉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後造成王朝覆滅的故事一樣,胰島素受體屢屢被戲弄之後,對胰島素的響應也開始變得遲鈍——結局就是胰島素敏感性下降了。胰島素水平升高,脂肪分解減少,合成增加,就容易造成肥胖。

研究者推測,除此之外,甜味劑還可能通過加快腸道對葡萄糖的轉運、改變腸道菌群組成等方式來影響糖代謝。這些猜測在動物實驗中得到了一些驗證,但還沒有得到充分確認。
總之,看似不含糖、無熱量的甜味劑,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卻調戲了固有的胰島素作用機制,從而帶來肥胖和糖尿病的隱患。

3.如何與甜味劑和平共處

首先,甜味劑的使用應該僅限於嗜糖的人群。這部分人突然完全戒掉糖,可能引起身心的強烈不適。偶爾想吃甜,但又不想攝入熱量時,享用少量甜味劑的甜食,是對甜癮的偶爾安撫。但是,對於平時對糖並不痴戀的人來說,完全不要因為相信甜味劑可以幫助減肥,就放心攝入「無糖」、「少糖」的甜食。

對大部分人來說,使用水果和水果乾來享用甜味,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在獲得甜味享受的同時,也能攝入其中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化學物。同時,因為水果有天然的細胞結構,其中的糖分釋放較慢,對血糖的衝擊也沒有新增糖那麼劇烈。比如說打豆漿時加入紅棗肉,而不是加白糖;又比如說,喝無糖酸奶時不放糖,而加入一些芒果丁來平衡酸味。

第二,甜味劑不是絕對不能吃的毒藥。

目前的研究證據未發現甜味劑增加癌症風險。雖然研究提示經常攝入甜味劑可能影響胰島素敏感性,但偶爾使用還是無需擔心的。
總之,甜味劑這種東西,並不是讓我們放心享用甜食甜飲料的安心神物。研究者已經初步找到了它通過降低胰島素敏感性而促肥的可能路徑,抓住了它的狐狸尾巴。

如果你有嚴重的糖癮,暫時無法戒除心癮,那麼偶爾食用甜味劑來幫助你逐步擺脫糖癮,幫助你走上健康飲食之路,也是一個可行的幫助。但一定要注意,不要淪為甜味劑的奴隸,更不要因為廣告中宣稱「無糖」、「低糖」,就放心吃那些高度加工食品和甜食甜飲料,因為用甜味劑來替代糖,通常並不能提升食物的營養價值。
還是那句話,沒有一種慾望的滿足不需要付出代價。經常欺騙自己的身體,難免會付出代價哦……

健康一點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