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誤區的正確解釋
用止痛藥物不但止不了胃痛,反而很容易引起新的胃病,或使原來的老胃病加重。

誤區1:多種胃藥一齊上

人們常說“柴多火焰高”。很多人胃炎出現痙攣、疼痛厲害,就阿托品、654—2、顛茄片、普魯本辛一起上,希望儘快解決問題。
其實,這些藥物屬於同類。同類藥物並用,療效並不一定加倍,反而加重此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如口乾、臉紅、心跳加快、排尿困難、重度腸脹氣,腸麻痺,甚至誘發青光眼和中毒。這些藥物的應用還可能掩蓋穿孔的症狀,害處不少。

掌握適應證,不要重複用藥,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誤區2:用止痛類藥

治療胃痛
止痛藥止痛範圍廣泛,效果不錯,可供挑選的種類多,還不要處方。

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臨床醫生常簡稱為NSAID,確實可治療多種疼痛,而且效果不錯,但是唯獨不能用於治療胃痛。因為胃痛機制多與乙醯膽鹼分泌異常,胃腸道黏膜損傷等有關,和關節炎、肌肉痛、頭疼的機制完全不同。

誤區3:把奧美拉唑當胃病“神藥”

多種胃病的處方上,都少不了奧美拉唑或其他“拉唑”。患者反應療效不錯,一般有了胃病自己買點“拉唑”吃也能解決問題,何必到醫院排隊、受罪。
奧美拉唑是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之一,同類的還有蘭索拉唑、泮托拉唑等,這類藥物的名稱都是以“拉唑”結尾。其作用是從根本上抑制胃酸生成,但停藥後此種抑制仍可恢復。質子泵抑制劑主要用於和胃酸有關的疾病,如潰瘍病,胃食管反流,以及某些種類的胃炎等。

是藥三分毒,再好的藥也不例外,沒有絕對的“神藥”。由於臨床使用得越來越廣泛,拉唑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也暴露了出來。長期服用,由於抑制了胃酸,可能使胃黏膜某些增生性病變加重,甚至發生惡變;因為胃酸減少,腸道感染、菌群紊亂的機率增加;有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疼、失眠、焦慮;白細胞與血小板下降等也非罕見;也有男、女性性功能下降的報告。
神藥只是神話。要掌握適應證,首先要除外胃的惡性病變,定期檢查肝腎功能與血象,控制用藥時間,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才能趨利避害。

誤區4:不分青紅皁白使用消炎藥

很多人都認為發炎一定要用消炎藥,便覺得慢性胃炎天經地義應該用消炎藥。
炎症是機體對病理因素的一種反應,多有各種炎細胞在病變部位聚集。炎症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細菌、病毒等引起的。上面所列舉的那些,人們平日所謂的發炎,多屬此類。另一類因素更廣泛,如外傷早期,冷熱過度,藥物或菸酒,甚至其他疾病或老年性退化……都可以引起炎症,這一類稱為無菌性炎症。

除了極少數外,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多屬於第二類。
第一類炎症用消炎藥是必須的,而第二類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再說消炎藥,還要細分抗細菌、抗病毒等等,平日所謂的消炎藥多指抗細菌的抗生素類,如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克拉黴素等。用這些抗生素來治療慢性胃炎是不合適的,

原因是:
第一,無效且浪費資源。第二,傷胃。不少抗生素明顯損傷胃黏膜,或有明顯胃腸道反應,如紅黴素系列、沙星類等。第三,添麻煩。可能造成原來沒有的腸道菌群失調、細菌抗藥性、過敏反應,其中嚴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險。

只有兩種情況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一是大家已經熟悉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二是某些明確的胃腸道細菌感染,如沙門菌感染、膿毒血癥時的化膿性胃炎等。這些急性感染使用抗生素,也當精心選擇,注意防止其不良反應。

誤區5:幽門螺桿菌根治成功,
胃炎不用再治療
不少胃炎患者根治幽門螺桿菌成功後,症狀明顯好轉甚至完全消失,認為這種治療藥物是“最好的胃藥”,不用再做其他治療了。甚至再度出現症狀時,又拿上原來的“三聯”“四聯”處方,自己買藥吃。

不錯,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見的原因,但遠非唯一的原因。有時幽門螺桿菌感染還會與其他原因有關,如煙、酒、其他藥物、飲食不當以及體內其他疾病等。根治了細菌,除去了一大禍害,但已經造成的損害難以自動康復。通過科學治療,才能達到徹底治癒。

健康一點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