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補氣的,古人把大米稱為“五穀之長”。
古代醫家治療虛病,如果是有錢的病人,就叫他用上好的人參;如果是窮人,就叫他每天喝濃濃的米湯。所以,米湯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湯”。人參還有諸多禁忌,而米湯卻平和無偏,再沒有比它更安全可靠的補品了。
黃芪與大米煮粥,二者相得益彰,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荷葉粥也是同理。大米入脾經、胃經,大米煮成米粥,和中益氣的效果更佳,中氣一和,陰陽之氣自然貫通。米粥可以補脾、和胃、清肺。
大多數的養生粥都選用大米,取其平和無偏之性。可以保護胃氣,避免藥性傷胃。
我們是否可以將大米換成小米呢?
小米也入胃經,它的作用是健胃除濕、養腎陰、清虛熱、補虛損。然而,小米性微寒,用它做藥膳一般是取其偏性,針對特定的體質和症狀進行調理。小米用來做黃芪粥,更適合於體內有濕熱的人。
民間常說,有胃病就喝小米粥,其實胃病也要分寒熱。
有胃病的人,如果嘔吐酸水,口干舌燥,那是胃熱,喝小米粥最好,可以養胃陰。
如果嘔吐清水,胃痛的時候熱敷按摩會感到舒服一些,那是胃寒,要暖胃散寒,就不能喝小米粥。
產婦喝小米粥,是因為產婦失血較多,需要滋補陰血,而小米既養陰血又補腎,所以適合產後食用。
小米是安神的,最好晚上喝;大米則不拘時間。小米涼胃,適合冬天喝;大米則四季皆宜。
另外,大米分粳米和秈米,秈米較硬,粳米較柔。一般煮干飯用秈米,而熬粥用粳米。粳米熬出來的粥口感好,容易消化。
古人用大米入藥,是用粳米的,還講究要用秋季收獲的晚稻,這樣的米滋補作用最強。
當然,如果不是做藥,家常飲食無須如此講究。不管用什麼樣的米,只要經常喝米粥,就是很好的養生之道。這個道理太普通,反而容易被人忽視。
養生就這麼簡單,“正在寢食之間”。好好地吃飯,好好地睡覺,好好地過日子,就行了。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