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的方向不一樣!作用就會不一樣!快來試試看吧!

大家好,我是健康一點靈小編葡萄!今天要來說說關於「按摩的方向不一樣!作用就會不一樣!快來試試看吧!」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1、輕重補瀉:

輕重指手法用力的大小。用力輕為補法,用力重則為瀉法。用力輕,患者感覺舒適,臟腑逐漸感應,達到興奮後,多能持續一定時間,故能增強臟腑的功能,因而為補;重手法,很快達到閾上刺激,使腧穴疲勞。

因而能抑制臟腑功能,故稱為瀉。清代臟腑點穴的鼻祖王文先生明確提出了推拿輕重補瀉的概念。《幼科推拿祕書》卷二也有“初生輕指點穴。二三用力方憑,五七十歲推漸深,醫家次第神明”的記載。

在臨床治療時,對於脾胃虛弱的患者,在脾俞、胃俞、中脘、氣海等穴用輕柔的一指神推法做較長時間的節律性刺激,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對於胃腸痙攣引起的劇烈腹痛,在背部相應的腧穴用點、按等手法做較短時間的重刺激,痙攣即可緩解;對於膽絞痛患者,在背部肝俞、膽俞做較短時間的重刺激,即可使膽絞痛緩解。

高血壓的治療也是如此,針對肝陽上亢而致的高血壓,可在頸項部(橋弓穴)用推、按、拿等手法,做由輕而重的刺激,可平肝潛陽、降低血壓;對於痰溼內阻而致的高血壓,則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腎俞。用推、摩等手法,做較長時間的輕刺激,以健脾化溼,從而使血壓降低。

2、方向補瀉:

推拿講究方向,方向有別,補瀉各異。一般認為,操作時方向向上、向外、向左、向心、順經絡走行方向、逆時針多為補法;反之,向下、向內、向右、離心、逆經絡走行方向、順時針多為瀉法。

(source: toutiao)

 

對於手法方向與補瀉的關係,歷代文獻有較多的記載。推拿臨床主要是遵循經絡迎隨補瀉與推拿特定穴方向補瀉的原則來能術。如《小兒按摩經》雲:“搯脾土,曲指左轉為補,直推之為瀉。”

《幼科推拿祕書》記載“補瀉分明寒與熱,左轉補兮右轉瀉”。“自龜尾擦上七節骨為補”,“自上七節骨擦下龜尾為瀉”,“腎水一紋是後溪,推下為補上為清”。

雖然方向補瀉大多記載於歷代小兒推拿文獻,但在臨床也常用於成人。推拿實踐證明,對於小兒洩瀉配合推上七節骨有明顯的止瀉作用,大便祕結配合推下七節骨則有明顯的通便作用,即推上為補、推下為瀉。

在摩腹時,手法操作的方向和在治療部位移動的方向均為順時針方向,有明顯的瀉下通便作用;若手法操作的方向和在治療部位的移動方向均為逆時針,則可使胃腸的消化功能明顯加強,起到健脾和胃、固腸止瀉的作用,即逆摩為補、順摩為瀉。

在推拿治療小兒脫肛時,氣虛而致的脫肛從指尖推向虎口有明顯的補氣升提作用,而實熱導致的脫肛從虎口推向指尖則有明顯的清理腸腑積熱之效,即向心為補、離心為瀉、由外向裡為補、由裡向外為瀉。

3、頻率補瀉:

頻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術者操作手法的次數。一般認為,手法頻率快為瀉法,手法頻率慢為補法。《釐正按摩要術》引周於蕃語:“急摩為瀉,緩摩為補。”

在推拿補瀉中,一定的速度是施術部位得氣、產生熱量、發生傳遞並維持其效果的基本條件、也是手法作用於機體,產生機體反應,以達到調整陰陽、補虛瀉實作用的基本條件。

手法徐緩、頻率低、幅度小,則刺激量小,適合於病程長、病情緩、體質差的患者、有疏通氣血、扶正補虛的作用;手法疾速、頻率高、幅度大,適合於病勢急、病情重、體質強壯的患者、有開竅醒腦、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

如頻率高的一指禪推法(纏法)可用於治療癰腫、瘡癤等外科疾病,有活血消腫、託膿排毒的作用,即瀉的作用:而一般頻率的一指禪推法,常用於治療臟腑虛損類疾病,有補的作用。

4、時間補瀉:

手法持續操作時間的長短,也是調控手法補瀉效應的重要因素。一般認為,推拿操作時間長為補法,時間短為瀉法。由於長時間的刺激,特別是輕手法的長時間刺激、患者感覺愉悅舒適,能得到身心的極大放鬆,從而精神振奮、氣血蓄積,因面被認為屬補;

反之,作用時間太短,達不到閾上刺激,根本談不上治療作用。而重手法客觀上也要求中病即止,不宜持續太久,故時間短就與瀉法聯絡起來了。但具體時間長短是很難度量的。臨床推拿多根據不同的證候而確定。

5、手法和腧穴的屬性:

有些推拿手法和腧穴的作用具備雙向性,例如:重力按揉足三裡具有解痙止痛(寫法)的作用,輕輕按揉足三裡具有溫補脾胃(補法)的作用:推上七節骨具有溫陽止瀉的作用,推下七節骨具有瀉熱通便的作用。而有些推拿手法和腧穴的作用不具備雙向性、只有單一的補或瀉作用,如按腰骶部(八髎)只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

纏法只具有瀉熱託毒排膿的作用;清天河水僅有清熱瀉火的作用(反向推拿也不具有溫陽的作用);推三關僅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反向推拿也不具有清熱的作用)。所以說,推拿手法的補瀉還與推拿手法或腧穴的屬性有關。

影響推拿手法補瀉的因素很多,因此,在臨床治療時,並不是單憑以上某一個因素就可以達到補瀉的目的,而是需要綜合運用。在一般情況下,凡用力輕淺、操作柔和、頻率舒緩、順著經絡行走方向加力(在腹部為逆時針方向施術),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操作手法為補法,對人體有興奮、激發與強壯作用。

反之,凡用力深重、操作剛韌、頻率稍快、逆著經絡行走方向加力(在腹部為順時針方向施術),而持續時間較短的操作手法為瀉法,有抑制、鎮靜和祛邪作用。

此外,強度、頻率操作時間適中,在經線上來回往復操作(在腹部先順後逆方向等量施術)的手法為平補平瀉法,又稱和法,有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臟腑的功效。但是,必須明確有關手法的補瀉作用的調控方法,還要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在臨床上靈活應用。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因素如力度的大小、時間的長短、頻率的快慢等都是相對的,同樣力度的手法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操作所起到的補瀉作用也是不同的,應根據病人年齡、性別、體質、手法、操作部位、疾病的不同而酌情調整。

以上是推拿手法補瀉的一般規律,但對於某些腧穴,上面所說的原則和規律並不一定適用,這是由腧穴的特性和古人的約定俗成所決定的,應區別對待。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葡萄小編在健康一點靈分享的健康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健康一點靈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健康一點靈並分享這篇「按摩的方向不一樣!作用就會不一樣!快來試試看吧!」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