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吃進肚到起作用經過山路十八彎,到達發病部位只是十分之一

當體內有炎症的時候,比如牙齦炎、腸炎、面板感染等等,很多人都喜歡自己服用消炎藥,老百姓口中的消炎藥通常指抗生素,抗生素主要是殺滅細菌的。一顆消炎藥進入體內是怎樣工作的呢?其實消炎藥並沒有任何智慧的功能,不是說哪兒發炎它就知道去哪發揮工作。

口服的消炎藥,它會首先經口腔經過食管,再進入到胃裡,在胃內被研磨消化,進入小腸,就像我們平時吃飯吃菜一樣。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由腸壁毛細血管吸收隨血流匯入腸繫膜上下靜脈,接著匯入門靜脈,經肝臟轉化滅活後(首關消除)進入肝靜脈,再匯入下腔靜脈進入右心房,然後通過三尖瓣進入右心室,通過肺動脈瓣進入肺動脈,由肺動脈進入肺部毛細血管,這時候如果是肺部感染,則藥物作用就開始了,肺迴圈之後再進入體迴圈,輸送到全身。藥物進入血液後,會與血漿成分發生不同程度的結合,成為結合型藥物。經體迴圈從血液轉運到各組織器官的這個過程稱為分佈。大多數藥物在體內的分佈具有選擇性,是不均勻的,而不均勻的分佈會直接影響藥物的藥效和毒性。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分佈規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藥肝臟毒性大,有些藥腎毒性大,有些藥胃腸道毒性大。因此對於不同部位的炎症要使用不同型別的藥物。在血液迴圈的過程中,血流量高的組織的藥物分佈也會相對高一些,而血流量低的組織藥物分佈則會少。炎症區域性紅、腫、熱、痛實際是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消炎藥在炎症部位濃度較高,從而殺滅此處的細菌。

也就是說消炎藥吃進肚子,經過吸收,在全身各個角落都可能會有分佈,只不過有的地方濃度高,有的地方濃度低。並不像人們想象那樣,消炎藥不具有靶向性,它不會單獨對某個部位或者炎症部分起作用,所以藥物在血液中流動的時候,遇到一些其他細菌,也會一起殺死。比如人的腸道中就含有很多的有益菌,這些有益菌也會被抗生素清除掉,所以如果長期服用抗生素,會容易出現腸道菌群失調,引起腹瀉、腹脹。

健康一點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