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藥品胡亂吃,小心肝臟健康因此丟失!

大家好,我是健康一點靈小編!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廣告藥品胡亂吃,小心肝臟健康因此丟失!」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今年世界肝炎日的宣傳主題為“規範檢測治療,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呼籲社會各界通過努力,進一步推進實現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的防控目標。

我國是世界上肝炎嚴重流行區之一。由於乙肝疫苗的廣泛使用,以及輸血管理的加強和有效抗乙肝、丙肝病毒藥物的使用,我國肝病患者的肝臟疾病譜正悄然發生變化,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逐年下降,而我國非感染性肝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藥物性肝損傷發病率逐年升高

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類處方或非處方的化學藥物、生物製劑、傳統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其代謝產物乃至輔料等所誘發的肝損傷。DILI是最常見和最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在美國,DILI是急性肝衰竭(ALF)的首要病因(超過其他病因總和),一旦發展為ALF,病死率可達75%。DILI中有10%~15%可能進展為重症,6%病死或肝移植,約20%可發展為慢性,最後進展為肝硬化。

在已上市應用的藥物中,有1100種以上具有潛在的肝毒性。傳統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或草藥和膳食補充劑作為DILI的病因在全球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國人口基數龐大,臨床藥物種類繁多,人群用藥不規範且較為隨意,加上醫務人員和公眾對藥物安全性問題和DILI的認知尚不夠,因此DILI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藥物性肝損傷缺乏特異性診斷

藥物性肝損傷因其發生範圍廣,且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案,因此正日益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藥物可以引起各種各樣的肝損傷,臨床上基於受損靶細胞,可將其分為肝細胞型、膽汁淤積型和混合型肝損傷以及肝血管損傷型。由於缺乏特異性的診斷手段,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斷往往依靠藥史和除外其他原因(如各種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肝損傷,必要時需行肝活檢病理檢查。絕大多數藥物性肝損傷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其主要治療包括停用可疑藥物,根據情況使用保肝、降酶、退黃等藥物,急性或亞急性肝衰竭等重症患者甚至考慮緊急肝移植。

藥物的過度使用、減肥、保健、美容時尚的流行,加之食品新增劑和環境汙染,人類正暴露於大量的化學物質威脅中,這也正是使藥物性肝損傷呈逐年增多趨勢的原因。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及安全性問題不斷引起社會、醫學界及藥物監管部門的關注。通過對我院2002年~2013年11年3000餘例次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住院情況分析發現,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住院人數無論其絕對數量(從2002年100例左右至2013年超過1000例)和其在總的肝病構成比例(從2002年1.4%升至2013年約3%,上升1.4倍)均呈上升趨勢,藥物性肝損傷目前已成為我國常見肝病(包括慢性肝病)的原因之一。

中老年是藥物性肝損傷高發人群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患病人數不斷擴大,用藥機會隨之不斷增多,甚至同時接受多種藥物治療,藥物的聯合使用容易出現藥物間相互作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臟的藥物代謝能力逐漸下降,肝臟血流量減少,使得藥物在肝內代謝速度減慢,從而導致藥物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延長,因此增加了中老年人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的風險。

多項研究顯示,在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病人群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切忌自行盲目服藥或隨意加大藥物劑量。

中藥並非無毒科學使用才有效

中藥所致的藥物性肝損傷是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中藥是安全、有效、無毒的,甚至部分醫務人員也存在一種“中草藥是天然藥物,無不良反應”的認識誤區;而中藥本身成分複雜,藥材材源和炮製水平的不同也導致中藥市場上中藥品質良莠不齊。而在我國很多中藥又往往與保健品“聯絡緊密”,例如,我們發現廣泛應用於保健品和烏髮的中藥何首烏,無論其原藥還是各種炮製品,均有較強的肝毒性。何首烏及其製劑在國內外均有廣泛應用,國際上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有何首烏肝損傷報道,仙靈骨葆、壯骨關節丸的肝損傷報道也較多。

因此,重新認識中藥的安全性,加強健康教育,規範和監控中藥使用等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強。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小編在健康一點靈分享的健康醫療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健康一點靈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健康新視界並分享這篇「廣告藥品胡亂吃,小心肝臟健康因此丟失!」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