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年輕人更容易發生心肌梗塞,而且發作時比老年人更危險!

一提到心肌梗死,大家都認為是“老年病”,但近幾年心梗也正向年輕群體擴散。

為什麼這些年心梗盯上了年輕人,先用一個病例暖暖場。

病史簡介

青年男性,31歲;勞累後胸痛2週,加重3天入院。

2週前行走後出現胸骨後疼痛,呈壓榨樣,持續性,程度中等可耐受,伴出汗,無其他症狀,每次行走後200米左右出現上述症狀,休息5分鍾即好轉,未予重視,未行診治。1週前上述症狀無明顯誘因自行緩解,活動後未再出現上述症狀。3天前無明顯誘因再次出現胸骨後疼痛,程度輕,伴明顯心慌、出汗,胸痛持續不緩解。

既往史:高血壓3年;高脂飲食;肥胖(近5年體重波動大,浮動30公斤左右,最重時BMI :34,入院BMI:28);吸煙史10年,已戒煙1年。

患者在國外8年,一日三餐以漢堡可樂為主,回國後依舊如此,可見飲食不健康,且從20歲開始吸煙。但查體未見明顯異常,輔助檢查cTNI 5.44ng/ml,稍高。

入院心電圖顯示,Ⅰ導聯和aVL導聯ST段略微壓低,aVL導聯T波倒置,心率99次/分,較快。V1~V4 有明顯的T波倒置。

  

右胸和後壁導聯心電圖並沒有明顯的T波倒置,ST段壓低,推測是累及心髒前壁和高側壁。

心髒彩超結果顯示,心髒射血分數只有49%,左室舒張末內徑是51mm,其他指標沒有明顯異常。彩超還發現患者前室間隔及左室前壁中間—心尖段及左室心尖水平各室壁運動幅度減低,餘室壁收縮幅度及增厚率正常。

冠脈造影顯示前降支有明顯狹窄,但沒有完全閉合,有再通。最後的診斷非常明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Killip Ⅰ級);高血壓3級極高危組;高脂血症;肥胖。

一周後症狀消失,反倒說明他不“年輕”了

有些人心肌梗死發病後幾小時血管再通,可能出現症狀消失,這與心肌缺血預適應(IP)有關。

什麼是心肌缺血預適應呢?是心肌在經過短週期的缺血再灌注後能預防和消除隨後長期有害的缺血再灌注損傷。

IP具有雙峰保護效應,在早期和晚期階段發揮保護作用。早期保護發生在預適應缺血期,持續數秒或3h,而晚期階段發生在缺血的第24-72h。兩個階段的主要區別在於早期階段修飾心肌蛋白,晚期階段是促進心肌保護蛋白的合成。早期階段能夠預防心肌梗死,但不能限制心肌收縮功能障礙和心肌抑頓的程度,而晚期階段能抑製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細胞死亡以及保護左心室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前會發生多次不穩定心絞痛現象,這可能是人體缺血心肌處於預適應狀態,這種狀態通過減少心肌梗死面積,對心梗者的心肌有保護作用。

IP可能與慢性側支循環形成有關,長期且緩慢的心肌缺血過程可促使心肌逐漸形成側支循環。而當再次遇到冠狀動脈堵塞時,可以通過已經形成的側支循環系統達到縮小心肌梗死面積的結果。

人類心肌側支循環形成時間往往需要1-4週。所以說,有心絞痛發作史的人,出現了側支循環,症狀可能並不太兇險。反而從未有心絞痛保護的人群,突然的心肌梗死發作才更險惡,也是說年輕人沒有心絞痛發作史人群的心梗將更兇險。上述患者是例外,雖然年輕,但發作史和血管狀態,可以說是老年人水平,不能算突發。

年輕人心梗更兇險,大意不得

年輕人發作心梗已經不罕見了,很多年輕者的身體狀態、生活方式引起的心血管病變已經等同於老年人。

不過年輕人心梗有一定特點:

(1)男性多於女性,青年心梗中男性大致佔80%,這主要與雌激素對女性心血管保護作用有關。

(2)危險生活因素多,例如吸煙、酗酒、暴飲暴食、熬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

(3)先兆表現常被忽略,自認為身體好,即使有胸痛、胸悶症狀也不多關注。

(4)猝死率高,尤其沒有適應心肌缺血的過程,或者年輕人運動時容易發生。

一部分年輕人是因為存在傳統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心梗,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還有一部分卻是因為誘發因素的聚集或急性危險因素,例如聚集於幾日內的過大壓力、抽煙等。年輕人的心梗要避免發生,依然是老生常談的,要提倡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在避免傳統危險因素的基礎上也提防急性危險因素和誘發因素。

致心內科醫生:什麼清華北大,都不如膽子大!

如何收聽該課程?

下載“醫生站”App,在“講座→視頻→心血管→哈特瑞姆心髒時間”中可觀看,另有其他講者的更多精彩內容。

如何下載醫生站?

如何微信觀看講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