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身體健康者常年輕;無負於人者常富有。大家好,我是葡萄小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天要討論的小心有一種癌症,父親得了,兒子也很難逃得掉!吧!
結直腸癌是發生在結直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40歲-50歲之間的患者最為常見,男性也明顯多於女性。有資料顯示,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的發生與遺傳關係密切。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如果患有結直腸癌,一般認為本人屬於結直腸癌發病的高危人群。
父親兒子皆患 與“遺傳”結緣的結直腸癌
現年68歲的廣東老漢,近期就因結腸癌第3次復發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院。據悉,老漢早在1998年就發現患有乙狀結腸癌,當時老漢47歲,21年間3次復發。其陪同兒子現年43歲,偶有大便出血的情況,因也患有痔瘡,兒子認為出血僅是痔瘡發作,並不在意。但暨大附一院副院長、胃腸外科主任醫師王存川教授則擔心有患癌風險,提醒其兒做腸鏡篩查,果不其然,查出了直腸癌。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大腸癌為什麼會呈現家族聚集性?
王存川教授指出,這不僅僅有遺傳基因的因素,家庭成員多生活在相似的生活環境中或有相似的生活習慣,如高脂高蛋白飲食、喜菸酒、嗜食醃製食品等,都是導致親屬患癌的風險。
結直腸癌可先從大便隱血查起
近日,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17年版)公佈,指出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趨勢,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均位居第5位,多數病人發現時已屬於中晚期。
結腸癌會遺傳,病人直系親屬患病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若父母或直系親屬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患者,一旦發現自己有大便出血、腹瀉、大便變形等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王存川教授提醒。
大便隱血,是結直腸癌的早期訊號,結直腸癌可先從大便隱血查起。“不明原因的貧血,應高度懷疑消化道慢性出血,警惕消化道腫瘤。此外,由於女性有月經期,對貧血容易耐受,這使女性更容易忽略貧血訊號。”暨大附一院胃腸外科王華曦博士指出。
40歲以上高危人群應每年體檢篩查
除了有結腸癌家族史的人群以外,王華曦博士指出,曾經罹患腸癌者,即便殘存的結腸是正常的,再次患結腸、直腸癌的概率會比正常人高3倍;如果殘存的結腸曾有過腺瘤或現有腺瘤存在,危險性增加6倍;第二次腸癌一般在治療後2~30年內出現,大部分出現在治療後3~4年內。
除此之外,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40歲以上,有下消化道出血癥狀,尤其是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粘液便及腹痛者;
2、血吸蟲病患者;
3、有膽囊或闌尾切除史者;
4、有盆腔放療史者;
5、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家族史的成員,該類人群發生大腸癌的機率較高,發病年齡較早。
發現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檢查是腸鏡
“發現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檢查是腸鏡,可門診中很多患者因為怕痛,望而卻步,耽誤病情,其實現在的腸鏡檢查已經做到了無痛。”王存川教授指出。
此外,還需警惕腸道息肉,大多數的結腸癌都是從腸息肉轉變過來的,他建議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腸道息肉。
另外,結直腸癌很容易復發。王存川教授表示:“這次出現在結腸,下次可能在直腸,甚至很易發生癌轉移。因此,癌症病灶摘除後並非一勞永逸,定期做腸鏡檢查非常必要。此外還需定期做X光,腹部B超、血液腫瘤標誌物測試等,監測腫瘤是否發生轉移。”
一週出院 “快速康復”顛覆傳統結直腸癌手術觀念
在暨大附一院治療的這位廣東老漢,21年前後的兩次手術,術後恢復速度迥然相異。21年前正值青壯年的他,當時的一場結腸癌傳統開腹手術下,術後恢復速度也不及今日在68歲高齡下的“ 完全腹腔鏡下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據院方透露,老漢手術出血少,創傷小,甚至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一週左右即可安排出院。
要成為德、智、體兼優的勞動者,鍛煉身體極為重要。身體健康是求學和將來工作之本。運動能治百病,能使人身體健康,頭腦敏捷,對學習有促進作用。 請大家分享出去吧!我是「葡萄」小編!大家要一起健健康康的喔! 按讚拒絕黑心,為健康把關!把我們
健康一點靈
加入我的最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