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寶寶常見的現象,它使媽咪非常敏感,然而卻對此沒有太多的瞭解。因此,在寶寶的生長髮育過程中,經常會產生各種疑慮和誤解。出汗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功能,使人體通過皮膚蒸發水分來調節身體內部的正常體溫。但有時出汗卻是由於身體記憶體在的某些疾病所引起,所以,醫學上有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之分。
生理性出汗是指孩子發育良好,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引起的出汗。
第一,它是大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嬰幼兒正處於生長髮育的快速階段,身體的新陳代謝要比成人旺盛,又總是不停地活動著,甚至晚上上床後也不得安寧,加之皮膚中的水分含量多,微血管分佈廣泛,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身體對冷熱的調節能力較差,一旦受到環境刺激或興奮時,通過皮膚散發出去的水分也就比較多,尤其是在氣候炎熱季節、室溫過高、保暖過度(衣著或被褥過厚)、快速吃熱的飲食(入睡前喝牛奶、麥乳精或吃巧克力等)及活動後。
第二,它提示寶寶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有些媽咪一看到寶寶出很多的汗,首先會擔心寶寶患了佝僂病。其實,出汗多並不一定就是佝僂病的特有表現。因為嬰幼兒處於生長髮育時期,神經系統功能發育還沒有完善,交感神經的興奮性較高就會導致多汗,只有通過出汗,以蒸發體內的熱量,來調節正常的體溫。只要寶寶沒有其他異常表現,不必認為是不正常。
這種出汗與佝僂病不同的是,大多是白天活動過度,晚上入睡後多汗,常發生在入睡後的半小時內,主要見於頭、頸部以上,尤其是以額部為多,不溼被,但胸背部也可出汗。但只要進入深睡,出汗就會逐漸減少。隨著寶寶神經系統逐漸發育完善,這種出汗的現象就會好轉。
病理性出汗是指在寶寶安靜狀態下出現的出汗。
第一,提示身體記憶體在內科疾病。好多疾病都可引起,如營養不良、活動性佝僂病、活動性結核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但在出汗的同時,還會出現這些原發病的明顯症狀。如佝僂病的出汗,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小兒頭部明顯出汗。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結果造成枕部頭髮稀疏、脫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環狀脫髮,醫學上稱之為“枕禿”,是嬰兒佝僂病的早期表現,只要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佝僂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會自止。
小兒不僅前半夜出汗,後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數是有病的表現,最常見者是結核病。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慾減退、面頰潮紅等。結核病的患兒白天活動時易出汗稱為虛汗,夜間的出汗稱為盜汗。如懷疑孩子感染了結核,應做肺部X線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心臟病、糖尿病(低血糖時)或睡眠時呼吸不順暢,因身體內在的壓力(病變)促使交感神經始終處在緊張狀態,也會出現“夜睡盜汗”或是“手腳出冷汗”的現象。
此則為長期的症狀,媽咪如果不放心,可以帶寶寶到兒科診所或醫院檢查,聽聽心跳聲有否異常、摸摸肚子有無腫塊(瘤)、上呼吸道是否通暢或有無過敏體質等,以除卻心中的疑慮。
第二,提示身體記憶體在神經系統疾病。如果是區域性性出汗或半身性出汗,多是由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但同時還伴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多種表現。
第三,提示身體發熱(燒)。身體發熱(燒)時,使用退熱藥物後引起全身出汗,以使體溫降下來。
寶寶出汗大多為生理性出汗,尤其是環境溫度增高,媽咪沒有及時給寶寶減少衣服,或寶寶劇烈活動、奔跑、跳躍、玩耍時,因此,只要寶寶沒有其它不舒服,出汗比成人多是正常現象,媽咪不必驚慌失措,更不能擅自給寶寶使用藥物,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由於佝僂病是嬰兒的多發病,不少寶寶的出汗即是因它而致,所以在除外以上提到的原因後,寶寶多汗時應注意寶寶是否缺少戶外活動?有沒有新增維生素D製劑?尤其是人工餵養的寶寶。同時觀察是否伴有夜啼、夜驚、煩躁、腦後枕部頭髮脫落(枕禿)等症狀。若有以上情況應請醫生進行診察。寶寶多汗時,應注意身體有無活動性結核,觀察寶寶是否與結核病患者有接觸,是否出現午後低熱、消瘦等症狀;由於內分泌疾病引起的多汗較為少見,如果是糖尿病,則會伴有多飲、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狀。
如有可疑情況及早就醫,明確多汗的病因。寶寶多汗時,應注意衣著或被褥厚薄要適宜,並隨環境溫度變化及時穿脫。當內衣被汗溼後,一定要及時更換,以免受涼感冒。多汗的寶寶多喝溫熱白開水,補充身體失去的水分。為了避免寶寶出汗後易受涼,尤其是夜間,可請醫生開些既能止汗又能預防感冒的中藥,如玉屏風散等。
因此,對於寶寶出汗,應仔細區別,必要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微量元素等,發現異常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