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要買,買還是不買請這樣思考!

大家好,我是CA今天來跟你說說 孩子總要買,買還是不買請這樣思考!

 

可能您和這位媽媽一樣,有這樣一個煩惱:

“每次和孩子一起上街,路過玩具店,他都要駐足觀望好久好久,然後非要買一個玩具才肯離開。我有時不讓他買,但是爺爺奶奶每次都給他買。後來他逢人就說:“媽媽不好,媽媽不給我買玩具,爺爺奶奶好,總給我買玩具。”我聽了心理很不是滋味,我很愛我的兒子,我也希望他喜歡我,難道他就用物質的滿足來判斷親人給他的愛了嗎?”

孩子太喜歡買東西,這也許是不少家長心中一個不大不小的煩惱。要怎麼引導,才能不傷害親子間的感情?要怎麼引導,才不會使他長大後變成一個過分追求物質的人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我們首先應該分析一下孩子喜歡“買買買”都有哪些原因。

(source: toutiao)

 

原因一:好奇和探索:

“探索”是孩子的天性,他們通過觀察、操作、嘗試,不斷獲取新的資訊,積累生活經驗。在他們眼中,無趣的東西也許太少了,“哇!這個東西看起來太有意思了!”“我好想試試。”這種念頭充斥著他們的大腦。

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我們也都贊同孩子去探索。但是也正是因為好奇,這種探索的慾望一旦被滿足,就會很快消退,最常見的表現就是“三分鐘熱度”,玩具剛拿回家就覺得沒意思了,扔在角落裡再也不碰了。

不少家長大呼“上當受騙”,買的時候明明是超級感興趣、非買不可,一回家怎麼就變成一堆“垃圾”了,所以有了幾次這樣的經歷,孩子再要求買東西的時候就很容易遭家長的拒絕,甚至還會遭到一頓數落:“你回家就不想玩了,別浪費錢了!”

可是孩子並不明白什麼是“浪費”,在他們腦海裡,沒有什麼比探索發現新玩意兒更有價值的事情了。所以,“跟你講過多少遍”也總是收效甚微。

原因二:真心喜歡:

除了好奇和探索,單純而強烈的喜愛也是孩子喜歡“買買買”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的孩子總是對車欲罷不能,消防車、警車、卡車、挖掘機……感覺家裡成了“停車場”;有的孩子總是對毛絨玩具完全沒有抵抗力,毛絨玩具佔領大床,人反倒沒了“立錐之地”。

這一點也很好理解,就像媽媽們總是買衣服、鞋子或者護膚品一樣,收穫真心喜歡的東西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家長們可能覺得孩子沒必要有這麼多類似玩具,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可對於孩子來說不同型號、大小、新舊的玩具都承載著他們不同的情感,就像媽媽們有各種大小、型號、款式、造型的包包一樣哦!

原因三:社交需求:

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這種需求更為明顯。比如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瘋狂迷戀小浣熊乾脆面,不是因為多喜歡吃乾脆面,而是要收集裡面的“水滸卡”,大家特別關注誰能集齊了一百零八將或者拿到特製的鑲金卡,還經常把自己重複的卡與別人交換,每每收集到新卡都感覺倍兒有面子,恨不得拿大喇叭宣佈,然後收回一籮筐“羨豔的目光”。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圈子裡流行的玩具使他們有了共同話題,能夠幫助他們鞏固和密切彼此的關係,甚至成為相互認同的一種方式。

所以,前一段時間我侄女非要買一本《祕密花園》玩塗色,我毫不猶豫地買給她,因為我知道她明天需要跟小夥伴交流切磋塗色心得或者要用這本畫冊交朋友,邀請小夥伴一起玩耍,我如果拒絕孩子的要求,就等同於切斷了他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渠道。

(source: toutiao)

原因四:實驗自己的“力量”:

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成人常常懷念童年,而孩子們想的卻是快快長大。成人看到的是童年吃喝玩樂無憂無慮,而對於孩子而言,真實的感受可能是——力量小、能力弱,說話不管用,甚至有時候吃塊餅乾還夠不著……所以,這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會使內心的拉扯逐漸增加,孩子們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證明自己仍然“有力量”。而這個出口,也許就是“買買買”。就像我們有些成人在心情不暢時喜歡瘋狂購物,大概就是類似的情況。

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時,心裡的想法可能是:“我想買的東西媽媽給我買了,我能夠影響媽媽的決定,我很厲害,我很重要。”(一般來說,對孩子的控制和要求比較多的家庭容易出現需要通過“買買買”來填補“力量感”的孩子。)

這麼說來,孩子“買買買”的背後,都是有正當理由的。那麼,家長們可能又開始產生新的問題了——

問題一:如果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會不會養出一個“過分追求物質”的孩子?

對於早期教育和引導,我一貫主張的就是傳播“正能量”,儘可能讓孩子的童年記憶留存美好的印象,比如“周圍的人會盡量幫助我”“爸爸媽媽有時間就會陪我玩”“我喜歡的東西我都能得到”,這是一個總體的印象,而不是每次的結果。這種比較穩定的正面印象更能夠引導孩子成為一個積極價值觀的人,更容易看到世界和他人積極的一面。

我和很多父母一樣,希望孩子長大之後不要將自己的幸福快樂建築在單純的物質需求上。目前還沒有十分可靠的追蹤研究能夠證實“過分追求物質的人”是如何養成的,但生活的經驗可以幫助作出一些基本判斷——

比如,長期渴望而得不到願望滿足,會使人更迫切的需要,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比如喜歡吃糖的孩子,長期得不到糖吃,更難抵禦糖的誘惑,而容易被陌生人拐騙。

比如,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訴諸物質來填補。我有一個朋友,準備與女友結婚,他說:“我不那麼喜歡她,但是她有錢,錢是可以抓住的,喜不喜歡的沒啥用。”

再比如,曾經有過物質奇缺的經歷,可能會改變人的價值觀。比如,鳳凰男、拜金女等等。

雖然我不知道“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會不會養出一個“過分追求物質的孩子”,但我想肯定的是——需求能得到及時充分地滿足的人,往往更能具備控制自己慾望的能力。

問題二:資金有限,不能什麼都買的情況下,可以怎麼取捨?

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富可敵國,所以必然會面臨一些選擇,比如買什麼,不買什麼。出於對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保護,在購買力範圍內的我們都可以買,但有些實在超出我們購買力的,對孩子來說實在太貴且不適宜當下能力的東西,可以選擇緩一緩。

比如,漂亮而貴重的玻璃器皿,孩子雖然很感興趣,但他們小手的靈活度還不足以把控,而且玻璃易碎可能產生危險;

比如,鋼琴等大件樂器,孩子可能很感興趣,家長也有培養孩子的打算,可以先買一個小的鍵盤類玩具,滿足孩子瞭解鋼琴的願望,看看孩子是否有繼續學習的願望再做進一步打算;

再比如,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買一些能夠發展當前能力水平發展的,比如2歲左右的孩子有了更多參與社會互動的機會,情節豐富的故事書、假裝遊戲工具,如廚具玩具、可替換衣服的娃娃等是非常有利於社交能力發展的;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開放式玩具(沙子、繪畫工具、積木等等可以產生多種不同玩法,或者同一種玩法中有很多不同的策略的玩具)要優於封閉式玩具。

(source: toutiao)

問題三:如何不傷感情地“不買”?

最常見的,如果大人不給孩子買,就會“自然地”數落孩子一通,有的怪孩子不懂事、浪費錢,有的怪孩子不開心、繃著臉。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如果我們決定不給孩子買,那就告訴孩子不能買,簡單說明理由就好。對於孩子出現的不開心情緒,要理解且一定不要批評。

訓斥和說教在這種時候是不會起到任何“教育”效果的,如果孩子在訓斥中有所進步,那多半是因為畏懼,而很少是因為認同,甚至還可能產生逆反。想要的東西沒得到,誰都不會開心,如果不但沒得到,還被罵一頓,負面的感受就會成倍提升,容易留下“我想要的東西總是得不到”的負面記憶,這就是今後產生“負能量”的源頭。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安靜地陪伴孩子,積極地安慰孩子,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方面補充正情緒,比起物質,孩子更需要被關注、被重視的感覺,這一點請家長們一定銘記。

問題四:如何“買”?

買就買了,買還有“如何”一說嗎?

當然有!!!

曾經有則新聞報道說,一個小偷被抓後他的母親來探監,痛罵他:“我讓你別偷別人東西,我說過你想要的東西我會給你買的。”小偷回答:“你說是這麼說,可是每次你給我買東西都是那麼不開心,我不想讓你為難了。”

如果決定買,那就痛痛快快地買,不要皺著眉頭感覺很為難的樣子,更不要各種糾結後給孩子買了,然後再教訓他一頓。要像個大富豪一擲千金一樣,甚至拍著胸脯(或者是其他誇張的方式)告訴孩子:“我最愛你了,你想要什麼我都給你買!”這個“表演”很重要,它給孩子傳遞一個堅定的信念——“你想要的東西,我肯定會給你買的”,這種信念會加深孩子在親子關係中的安全感,而安全感就是自控能力的源泉,“我知道我會有,所以我不偷、不搶、不擔心,我可以等待”。

給孩子“買買買”可以是我們愛的表達方式之一,但我們每天與孩子的互動和關心,都能給孩子製造快樂,也同樣能讓孩子感受到愛。不必擔心“買”會讓孩子把愛等同於物質,除非他從來沒有從別的地方得到過愛。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CA小編在健康一點靈分享的健康心靈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健康一點靈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健康良心事業 – 只分享好文並分享這篇「孩子總要買,買還是不買請這樣思考!」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