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烈日炎炎,室內空調送爽但室內外溫差大可能成為「致命殺手」。
當氣溫升高至33℃時發生腦溢血的危險性明顯上升,
哪些人屬於腦溢血高危人群?日常生活中又該警惕哪些發病信號呢?
什麼是腦溢血?
腦溢血又稱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發病主要與腦血管病變,即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老化等密切相關。
腦溢血患者往往由於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發病急且進展迅速。
腦溢血在中老年人群中尤為高發,近年來由於飲食不平衡、肥胖、煙酒無度、壓力過大等原因,該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腦溢血夏季多發
腦溢血會在各個季節發生,特別是在夏季高溫時最為多發。
氣溫升高會導致出汗增多、血液變得黏稠、血流阻力加大、心率加快,造成腦部小動脈壁壓力增大。
而且,燥熱的外界環境所引發的煩躁不安和情緒不穩定,以及老年人中樞神經對缺水反應不靈敏等,都會影響患者休息、進食和飲水,導致血壓調控功能減弱,促使血壓經常處於病發前的較高臨界水平。
一旦遭遇情緒激動或體力活動過度等因素,就會令原本較高的血壓進一步急劇上升,引發腦溢血。
導致腦溢血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腦溢血與先天因素及血管壁發育有一定關係。
後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脂血症,即所謂的「三高」。
如果三高患者伴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會令血脂增加;肥胖會讓血壓升高,這些因素都會加大腦溢血的發病幾率。
腦溢血最怕血壓波動
除了血壓持續處於較高水平容易誘發腦溢血,血壓經常上下波動,一會兒是180毫米汞柱,一會兒是130毫米汞柱,出現這種情況也很危險,而且波動越大,患者越危險。
尤其是人在特別激動、極度悲傷、生氣時,對血壓的影響更大。
熬夜、連續高強度工作,會造成血壓不穩定。
加上夏季氣溫高,也為血壓升高安上了一顆「定時炸彈」。 所以為了防止腦血管病發生,患者一定要注意把血壓控制在一個平穩的水平,遵醫囑服藥,不能自己根據血壓變化服藥或停葯。
夏季,人的血管容易擴張,血壓會相對下降,這種情況下可諮詢醫生,是否需要停服一種或幾種葯。
但最重要的是,平時要準確記錄血壓變化,以便醫生根據血壓變化考慮如何配合用藥。
夏季室內外溫差過大,讓血管「不堪重負」。
人們待在炎熱的環境中,血管會發生擴張,當猛然進入空調房,血管就會快速收縮,這就對血管產生了很大壓力,造成血管阻力增大、脆性增大,成為腦溢血發病的一大誘因。 夏季建議將室內外溫差控制在8℃以內,從炎熱的戶外進入室內后,不要長時間對著空調直吹,以免血管調節功能紊亂、血壓急劇升高。
腦血管崩潰前的 10 個信號
➀眩暈明顯
據介紹,很多人在發生腦溢血前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暈眩,突然感到天旋地轉,站立不穩,抬腳費力,甚至摔倒在地上。
但有些人眩暈感覺不明顯,有點類似於喝酒後站不穩的感覺。
➁劇烈頭痛
這種頭痛沒有明顯誘因,很多人開始都是斷斷續續的頭痛,但後來轉化為持續性頭痛。 根據每個人的病情不同,癥狀持續的時間可能不一,甚至有些人還會伴發噁心和耳鳴。
➂一側麻木
很多腦溢血發生前都會出現面部、胳膊、手指的麻木,特別是無名指!如果常常感覺左右半身麻木,應該考慮腦內小血管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如果麻木的同時,出現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況就更加危急了。
➃眼前蒙黑
突然一過性的眼前蒙黑,或者一隻眼睛出現食物不清,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重影。
這些都是是腦溢血的前兆,所以千萬不能大意。
➄白天嗜睡
一些人在腦溢血發病前都會出現嗜睡的癥狀,即便是在精神很好的白天也睡意明顯,非常疲憊、睡不夠的感覺。
➅經常嗆咳
在喝水或者進食的過程中莫名的出現嗆咳,這也是很多人腦溢血的先兆。
➆哈欠連天
一些病人還介紹,他們會不分時間、地點而情不禁自的打哈欠。
其實這正是大腦缺氧的徵兆。
➇舌根發硬
突然感覺舌頭根部僵硬,舌頭膨大,說話說不清楚。
甚至舌頭痛、吞咽困難。
⑨握力下降
手臂突然失去握力,比如拿一個東西明顯感覺拿住了,卻掉在地上。
有時還伴有講話說不清楚。
⑩常流鼻血
如果正常的流鼻血並不可怕,但是如果伴有高血壓,還經常會出現流鼻血的癥狀就要小心了。
專家介紹,高血壓患者經常鼻出血,半年內很有可能出現腦溢血。
特別提醒
➤腦溢血往往在白天的活動中驟然起病,發病時有頭痛和嘔吐,甚至出現昏迷、偏癱、大小便失禁等癥狀。
一旦病人發生昏迷,家屬一定要盡量剋制情緒,儘快撥打急救電話。
➤在醫護人員到來前,讓病人平卧在床上,切勿為了弄醒病人而猛烈搖動患者。
此類患者常有顱壓升高,極易發生噴射性嘔吐,如不及時清除嘔吐物,可能因嘔吐物堵塞呼吸道而窒息死亡。
因此,如果病人沒有頸椎外傷,應將其頭轉向一側,讓嘔吐物流出口腔,避免窒息。
➤另外,中青年高血壓患者更不能對腦血管病掉以輕心。
就像一個水管,在正常壓力下能用50年,如果給水管增加更高的壓力,也許短時間內沒有事,但長此以往水管的彈性會變差,隨時都可能發生破損。
所以預防腦溢血一類的腦血管病必須從年輕時加以注意,才能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