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對腿腳冰涼人群最不友好的季節了。
明明都是身體的一部分,為什麼腿腳比上半身更怕冷?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感覺腳涼的同時,還伴隨一些其他症狀,可能是血管發來的求救信號。
那麼,如何判斷是單純的腿腳發涼,還是疾病所致?該如何緩解?
人全身上下布滿了血管,主要分為動脈和靜脈。
動脈是負責把血液和營養從心臟運送到全身各處,靜脈是負責將血液回收到心臟,這樣就是一個血液循環。
從心臟發出大的動脈,然後像樹木一樣,分出很多小一些的動脈,來供應身體的各個器官和肢體。
如果給腿部的供血動脈出了問題(狹窄或堵塞),就會導致腿腳的血運供應不足,從而產生各種症狀,例如腿腳發涼,下肢疼痛,間歇性跛行等不適。
醫生把這種疾病稱作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如果出現上述不適,我們就要警惕是不是動脈血管出了問題。
如何判斷是血管問題還是單純腳涼? 我們先來說腿腳發涼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自己覺得涼,但是用手摸著感覺不到涼;首先考慮是否存在腰椎疾病,建議骨科就診。
第二種情況,是自己覺得涼,摸著也涼。
一般就是動脈血管出了問題,然後判斷是哪裡的動脈血管出了問題。
人體的大血管在肚臍的位置,會有一個分叉,稱為髂動脈,左右兩條,分別供應兩條腿的血運。
繼續向下,在大腿根部的位置,又會有個分叉,叫做股動脈。
然後繼續向下延續,在小腿部位分為三個分支,供應小腿和腳部的血運。
自測血管是否通暢 自測一:站立起來,兩隻手放在褲兜內,去摸自己的大腿根部。
正常情況下,可以感受到動脈的搏動,一跳一跳的。
如果不跳了,或者跳動弱,則可能出現問題了,建議醫院就診。
自測二:平躺,脫掉鞋和襪子,讓家人摸下自己的腳背。
正常情況下,可以感受到微弱的動脈搏動。
這個方式有一定難度,如果無法準確判斷,建議醫院就診。
4種腳涼要注意!! 如果腳冷並伴隨下面這些症狀,最好及時到血管外科就診。
01、肢體腫脹 尤其表現為早晨起床後減輕、下午加重的肢體水腫,或各種突發的肢體腫脹,要小心靜脈血栓。
02、傷口不癒合 如果既往有高血壓或者糖尿病病史的老人,因為意外受傷出現肢體或足趾破潰,且經過1~2周也無法癒合,也可能是糖尿病足的表現。
03、搏動性腫物 頸部、肢體或腹部摸到搏動性腫物,搏動頻率與心跳相近,提示可能存在動脈瘤,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破裂危及生命。
04、靜脈曲張 肢體青筋暴露,甚至出現瘙癢、發黑、破潰、靜脈炎症等。
拯救腿腳冰冷的人 腿腳冰涼的人,可以試著在冬季做好下面幾件事:
鞋底別太薄 鞋直接接觸地面,如果底太薄,涼氣更易鑽入身體。
應選擇有一定厚度、最好包裹住腳踝的鞋,還可以墊上鞋墊。
腳愛出汗的人,可隨身備一雙襪子,在出汗腳涼後及時換上。
晚上睡覺還可以穿上溫暖、寬鬆的棉襪,避免夜間雙腳受涼。
穿條厚秋褲 若覺得腿腳冰涼,尤其是從戶外回來後,遲遲恢復不到正常溫度,此時要加衣服了,建議穿條厚秋褲。
經常久坐或末梢循環不好的人,常會有腿腳冰涼的感覺,更應該穿秋褲,並且隨著溫度的降低,秋褲適當增厚。
睡前泡腳 晚上7~9點,用40℃左右的水,浸泡雙腳15~20分鐘(不宜超過20分鐘),讓水漫過腳踝,泡至身體微微出汗。
泡完後立即擦乾雙腳,並穿上保暖襪子。
糖尿病患者、靜脈曲張患者、足癬等皮膚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兒童等人群不宜泡腳。
吃溫熱食物 天冷時,還可以通過飲食禦寒,蔥、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都有助驅寒。
鈣不足,脂肪合成會增加,產熱能力下降,也會妨礙抗寒能力。
吃一些鈣含量高的乳製品,如熱牛奶、酸奶以及奶酪,對暖身有所幫助。
堅持鍛鍊身體
經常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熱量,緩解怕冷症狀。
冬季可以選擇暖和的天氣到公園慢跑、散步、騎車等,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