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順天堂大學教授、著名抗老化研究專家白澤卓二在其著作《活到百歲不癡呆的101個方法》裡,將保持大腦年輕態的原因都歸為健康的生活習慣。
我們來看看,哪些習慣能讓老人保持年輕呢?
早起習慣
1.起床後馬上喝杯溫開水:
人體在一夜睡眠中會丟失500毫升水分,起床後需要立刻補充。而且溫開水有助提升體溫,體溫每上升1℃,人體基礎代謝也會隨之提高10%。
2.一周至少喝3次蔬果汁:
一周至少喝3次蔬菜或水果汁,能把得認知障礙症(老年癡呆症)的風險降低75%。
3.每天曬15分鐘太陽:
適量多曬太陽能幫助人體製造維生素D,而研究表明維生素D有抗癌作用。
上班習慣
公務包裡帶上幾塊黑巧克力:
吃上幾塊黑巧克力能為你補充能量,有助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黑巧克力富含多酚,有助抗老化。同時它的升糖指數低,有助控血糖。
家務習慣
愛做飯:
有研究表明,喜歡做飯的人不易得認知障礙症,操心一天三餐對大腦就是種良性刺激。
日常生活習慣
盡量避開碳酸飲料、加工食品:
可樂等碳酸飲料及快餐等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磷,會妨礙人體吸收鈣,不利骨骼健康。
運動習慣
1.適當出汗:
運動量要以出汗為宜,幫助排出體內蓄積的毒素。
2.設法減重5%:
健康活到百歲者的一大共同特徵就是不胖,體重只要降低5%,得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就會下降。
3.每天步行30分鐘:
有研究表明,死亡率最高的人是那些平時幾乎不走路的人,每天步行30分鐘,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健康長壽。
晚飯習慣
1.生吃洋蔥:
洋蔥所含的硫化物能預防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生吃效果更好,建議切成薄片,做成蔬菜色拉吃。
2.八九點後不吃東西:
脂肪在半夜2點最易蓄積,如果此時處於空腹狀態,脂肪就不易蓄積,按照一般消化時間推算,就要在晚八九點後不吃東西。
日本飲食「常吃的七類食物」是:
1.米飯
2.味增湯
3.海草
4.漬物
5.黃綠色蔬菜
6.魚類
7.綠茶
日本飲食「不常吃的食物」是:
紅肉:牛肉、豬肉:
結果顯示,「飲食習慣越日本化」的參與者的死亡風險較低。8項日本飲食指數分數最高的人群與8項日本飲食指數分數最低的人群相比,全因死亡風險下降了14%,心血管死亡風險下降了11%,心臟疾病死亡風險下降了11%。
對於全因死亡風險而言,多吃海草風險下降6%,多吃漬物風險下降5%,多吃黃綠色蔬菜風險下降6%,多吃魚類風險下降3%,多喝綠茶風險下降可達11%。
研究人員總結,日本飲食與全因死亡(所有死因的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臟死亡風險降低有關。這可能與日本飲食中
海草、漬物、黃綠色蔬菜、魚類和綠茶中的有益健康的營養素有關,有助於健康長壽。:
日本人究竟是怎麼「吃」出的長壽?
1.喜歡吃魚
數據顯示,日本每年人均吃魚由70多公斤增長到100多公斤,甚至超過人均大米的消耗量,是法國人均吃魚量的兩倍多。
一年四季,魚是每個日本家庭餐桌少不了的必備菜品。比如很多人熟悉的鰻魚飯,不足全球人口2%的日本人,卻吃掉了全球70%的鰻魚。
2.少吃紅肉
2017年,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於康教授曾在《我是大醫生》節目中分享一張地圖,叫做「全世界紅肉分佈和惡性疾病分佈的相關性地圖」,圖中紅色越多,意味著發病率越高。
正如這次研究中提到,日本人不常吃的一類食物是牛肉和豬肉。
紅肉既指豬牛羊等畜類肉食,大量攝入紅肉的人群,相對於紅肉與白肉均衡搭配的人群,患結直腸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發病風險都要高。
3.喜愛喝茶
茶葉含有茶多酚、芳香油、礦物質、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特別是淡綠茶,對加強心腎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化是大有好處的。
4.吃得節制
日本人的飯量只有中國人的一半,即使是幹體力活的,飯量也比我們少得多。所以在日本除了相撲運動員以外,很少見到胖子。而且日本人吃飯很慢,一碟菜我們一口就能吞下,他們卻能細嚼慢嚥地吃上十幾分鐘。
5.吃得很雜
雖然日本人每頓飯的分量很少,但卻比較「雜」,樣式非常豐富。日本厚生勞動省在1985年就制定了《為了健康的飲食生活指南》,倡導民眾一天盡量吃30種食材(包括烹調油和調味品),營養才全面。
6.吃得少油
日本人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生食或者蒸煮。日本人吃海產品、豆製品和蔬菜也不用大量的油爆炒和紅燒,基本上是生吃或拌成沙拉。
清蒸、涼拌、水煮的烹調方法可最大程度地提供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活性物質,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對健康和長壽意義重大。
7.吃得偏淡
得益於這些舉措,居民吃鹽量逐漸降低,高血壓控制率逐年提高。飲食結構的優化和高血壓控制使慢病發病人數大幅減少,提高了日本人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