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喝水嗎:中醫教你正確的喝水方法,千萬不要錯過!

喝水,大家心理的感覺是一天八杯水,但小編找了很多資料,並沒有任何文獻說一天要喝八杯水,也沒有陳述這個習慣的科學性。水是什麼,西方研究裡說,水占人體重量的70%,但不能說明人每天飲食以水為主,所以合理飲水是個大問題。我們知道“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大自然中水的迴圈對萬物是至關重要的,那麼體內也是一個生態,也有一個水的迴圈。

自然的水生態講究陰陽平衡 我們看下自然的水,自然中水有透明液體,雨,霧,霜,雨露,冰等形式,水應該屬陰的,它寒涼,下降,滋潤的,但又陰中育陽,它是可蒸發的,奔騰,滲透的。我們看到的水的這些變化,蘊含了火的作用,“太一藏於水”就是說無形之火可與有形之水相合而不顯。

在自然界的水迴圈過程中,太陽的熱力將海洋、地面、湖泊、河流、植被的水分蒸發,水氣上升,至高山或高空遇冷則凝結成水珠變成雲,雲又變成了雨雪重新回到湖泊、河流,以致大海,完成了水迴圈,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火的溫熱、上升的作用和水的寒涼、閉藏的作用,正是水火既濟、動靜相生,構成了水的萬千變換。

每個部分每個形態的水都是恰到好處的,如果多了或者少了,過清過濁都是一種自然的病態,如水多了,便是澇災,水少了便是乾旱,過清則生物失去營養,過濁則死水流生,可見自然的水生態也講究陰陽的平衡。

水在人體是怎樣的呢? 接下來我們看看水在人體是怎樣的。我們身體的水當然需要身體的陽氣參與,身體的陽氣就相當與自然界中的火。飲用的水經過肺、脾、腎三髒參與代謝,才能佈散,在脾和腎陽的氣化作用下,形成精微而潤澤全身。

相反來說,如果人體的脾胃和腎的功能不足,則無法氣化飲用之水,這部分的水會變成濁陰,如果停留在身體各部位中,則會危害身體,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水飲”。現在社會很多科普告訴我們要多喝水,增加新陳代謝,我們總覺得要單純喝水才是算喝了水,其實並不是的,我們一天飲食當中我們的飯菜、喝湯等有水分,尤其在南方潮溼地區甚至呼吸的空氣都有大量的水分,這些都需要我們身體陽氣去運化,再加上我們不恰當的牛飲,則增加我們脾胃的負擔,會造成“水飲”氾濫為患。

尤其在生病的時候脾胃功能脆弱,經歷各種靜滴、抗菌素等寒涼藥物的洗禮,陽氣受損的情況下,運化水更是緩慢。《傷寒論》中曰: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就是說得了病以後,病人自覺口渴想喝水,但又喝不多,喝點就吐出來。而現在很多時候,病人根本就不想喝,但周圍人卻儘量讓他多喝,這是“雪上加霜”的行為。

文中這個“熱”就是人體的陽氣,陽氣通俗地講就是人的正能量,身體的一個火盆,在生病的時候,它是用來驅邪的,修復身體的,但在生病的時候陽氣要與邪氣抗爭,肯定有受損,加之病時使用各類寒涼藥物的打擊,身體沒有過多的能量無以溫化過多的水,如果這是喝更多的水,無法運化的水堆積成廢水便會使陽氣更虛,繼而加重病情。

我們究竟該如何喝水? 那麼怎麼喝呢?首先跟著感覺走。什麼感覺呢?就是覺得渴了去喝水。而且喝的時候要慢慢喝,不可牛飲。只有你感覺渴,感覺口乾的時候,身體便是對你發出訊號,這時候便要喝水了而不是晨起要喝水,生病要多喝水,平時要多喝水的飲水習慣。

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養生要“法於陰陽”,天熱汗出得多,我們容易覺得口乾口渴,我們就要多喝點水;天冷了,毛孔閉合,出汗少,自然要少喝點水。那麼有人問為什麼晨起喝一杯水不太好。我們知道早上是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的身體的陽氣這時候如同太陽升起一樣,能量慢慢從低點升高,這時候我們當通過慢跑、太極這些動則昇陽,促進陽氣生髮,而不是一杯水下去把生髮的陽氣給澆滅了。

不用規定什麼時候喝水,也不用規定喝多少,感覺需要了才去喝,但注意一點就是慢慢喝,尤其是糖尿病的患者口乾口渴症狀明顯,根據感覺喝的話會喝很多水,容易增加脾胃負擔,不可牛飲,牛飲就是大口大口地喝,一次喝大量如牛飲水。我們平時應該有過這樣的體驗就是運動後或者勞動後口渴,就大量地快速喝水,喝後腹脹欲嘔,渴仍然解決不了。

關於喝水速度,有個故事:古時炎炎夏日,有一個長途跋涉的行人,口渴難耐,忽然望見一老者正在打水,忙奔跑著喊道:“老人家,讓我喝口水吧。”老人見狀,抓了一把雜草,放進了桶內,說:“喝吧。”行人很是不高興,但因口渴難耐,不得不喝放了雜草的水,因為有雜草,只能邊吹邊喝。老者待其喝完水後說:“我放雜草並非害你,而是要你慢慢地喝,如果不放雜草,你就會一口氣喝過多的涼水,從而導致你產生疾病。”所以水要喝,但要慢!

正確的飲水方法對我們的健康十分重要,正確的喝水方法是,水要喝,喝得不要過多,同吃飯一樣,保持半飽就可以了,不必喝得飽飽的。

健康一點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