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效不顯著,有可能是煎藥方法不對,正確煎藥方法分享!

除了開對方藥之外,中藥煎煮也是治療的重要環節。看似簡單的中藥煎煮,其實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細節,今天金華佗就給大家帶來正確的中藥煎煮法。

煎藥用具:煎藥鍋宜用砂鍋或搪瓷皿為好,忌鐵器。
煎藥前準備:潔淨冷水浸沒藥物,略高於藥面2~3公分,滋補藥加水宜多些,浸泡20~30分鐘,以利有效成分溶出。
煎藥方法:藥物經水浸片刻,再行煎煮。沸後改用微火,以免過快煎幹。一般藥物煎煮兩次,頭煎沸後約25分鐘,二煎約20分鐘。若含芳香揮發油或解表藥如紫蘇、荊芥、薄荷等煎煮時間應短,煮沸後保持3~5分鐘即可,滋補藥煎煮時間宜長,煮沸後文火煮1~2小時。每次熬成藥液200到300毫升為宜,一、二次煎藥汁混合一起,分兩次或數次飲服。實踐證明,除解表藥和芳香類藥外,二煎藥效果不次於一煎。治熱性病,煎煮藥液宜多些,並需分多次飲服,才能保證藥力持續,收到療效。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中藥須煎兩次呢?中藥煎煮過程中,有效成分逐漸由藥材內部向湯液中溶解,但也不是一直溶出,當飲片本身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時,溶出會減少甚至停止,這時取出一次煎汁後,加清水建立新的濃度差,進行二煎,可使有效成分進一步溶出(研究提示煎兩次可煎出有效成分的90%以上,較煎煮一次可提升效率約10%)。此外,由於各種藥材的質地堅鬆有異,有效成分的難溶、易溶有別,所以一、次煎汁的藥液不但在濃度上有所不同,而且內容成分也稍有差別。例如:薄荷、砂仁等芳香性藥物雖然已經“後下”,但是到了第二次煎取時基本上可說是“藥力已過”;相反,一些質堅性膩的藥物(如牡蠣,熟地),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如按一般煎藥的習慣,有時二次煎汁並不比一次煎汁淡。由此可見,中藥僅煎一次是不夠的,煎兩次比較合理,少數地區還煎第三汁。當然,不管煎幾次,比較科學的辦法是將煎汁混和後分次服用。

特殊處理:為了充分發揮藥效,常對某些藥物採取先煎,後下,布包煎,另煎,烊化,沖服,泡服等。
先煎:礦石及貝殼類質堅難煎的藥物,如生石膏、生牡蠣、龍骨、龍齒、磁石、石決明、代赭石、龜板等應打碎先煎數沸,約15~30分鐘,然後再下其它藥。
後下:有效成分為揮發油、甙類或氣味芳香如砂仁、杏仁、大黃、薄荷、木香、沉香、降香、丁香、魚腥草、荊芥等不宜久煎,應在一般藥物煎煮約15分鐘再下,煎兩三沸(約3~5分鐘)即可,以防有效成分逸散。
包煎:為防止藥液渾濁煎糊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刺激,如旋復花、枇杷葉、赤石脂等宜布包後與其它藥物一起煎煮。

另煎:有些貴重藥物,如人蔘、鹿茸等需單獨切片另煎,煮沸約30分鐘後濾出藥汁,再煎一次,一、二兩煎藥汁混合,最後可兌入合煎的藥液中一起服用。
烊(溶)化:阿膠、鹿角膠、飴糖之類,久煎易粘鍋煮焦,且附著它藥,影響藥物有效成分溶解。用時應在它藥煎好後,置去渣之藥液中溶解,趁熱內服。

沖服:丸、散、自然汁及某些藥物需用溫開水另行沖服,如珍珠粉、羚羊角粉、牛黃、琥珀末、砂仁末、參三七粉、竹瀝、六神丸等。
泡服:用量少而用開水泡後即服,如藏紅花、肉桂、胖大海、番瀉葉、午時茶等,將藥物放入有蓋杯內開水衝入,加蓋悶10分鐘左右,濾取藥汁服用。

想學習更多中醫知識,可新增課程顧問微信諮詢:18122185376

健康一點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