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決定生老病死嗎?準確的說,生老病死是表現出來的東西,在遺傳學上叫做表現型;表現型通常是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基因決定了內在可能性,而環境則決定了基因的表現程度。
對於疾病來說,基因決定著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但患病與否則取決於環境。比如,某人免疫系統不夠強大,吃了不干淨的食物後容易拉肚子;但他有輕微的潔癖,東西都是洗干淨了再吃,也不吃過夜飯,那麼他就很少會拉肚子。再比如有些人容易感染結核杆菌,繼而患上肺結核;但如果他生活在沒有結核杆菌的環境里,那他就不可能患病。這就意味著,某些基因的缺陷可以通過控製環境來彌補。
從另外的角度講,如果長期生活在汙染嚴重、粉塵亂飛的環境下,得呼吸疾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但是,不能被環境彌補,完全由基因決定的疾病也是存在的,比如遺傳性謝頂;只要有相關的基因突變,謝頂的表型就一定會顯現出來。不過,這個疾病隻在一定年齡的男性身上顯現,是一種與性別連鎖的疾病,通常通過外公傳給外孫。當然了,壓力等也會引起謝頂、脫發等症狀,不見得一定是遺傳來的。
環境有好有壞,基因(準確的說應該是基因突變)也有好壞之分。有些基因突變會保護人不受某些疾病的困擾或減少疾病帶來的危害。以老年癡呆症,即學名為阿茲海默症的疾病來說,它是一種使得認知和記憶能力逐漸喪失的疾病。發生突變的幾率與年齡成正比,過了65歲,每5年發病率會增加一倍。迄今仍無有效的治療方式。
造成疾病確切的原因還不完全清楚,不過許多證據都指向一個叫做APP的蛋白。最新的研究表明,在這個蛋白的第673個胺基酸發生的突變,會降低高齡人群患病的可能性:根據對40萬名北歐人的檢測結果,發現帶了這個基因突變的人與一般人相比,有5倍的機會活到85歲而不患老年癡呆。
總而言之,對於多數疾病或性狀來講,基因與環境都起一定的作用,這相對貢獻因性狀而異。
人的壽命也部分地受到基因決定,常說的長壽基因也是存在的。但是,由於人的壽命相對較長,影響壽命的環境因素又太多,從群體的角度講,基因對於長壽的貢獻不到10%。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基因遺傳自父母,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但它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如前面所提到的,外界環境如高溫、輻射都會誘發基因突變。隨著年齡的增加,突變也會慢慢的積累,研究表明,人這一生積累的突變平均有103個。
更重要的是,癌症無一例外都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但外因(環境)和內因(年齡等)都有可能造成誘發癌症的突變。因此,生活在汙染嚴重地區以及超過一定年齡的人,就應該經常性的去體驗和進行常發癌症的基因檢測,以達預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