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當中脾胃被認為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被稱為後天之本。胃主受納飲食,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這一過程中醫稱作為“腐熟”。脾主運化水穀,將經過腐熟的食物進一步消化成為精微物質,並且將這些精微物質傳送輸布到全身各處,濡養各個髒腑器官,充實全身氣血。脾與胃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相互配合的關係叫做“納運相得”。自從人體從母體產出開始,脾與胃就一直為人體提供營養物質,所以被稱為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曆代中醫大家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這麼一個補氣健脾的著名方子——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說到這本書,有必要介紹一下。我們宋朝時期,雖然軍事上表現很一般,但是經濟文化卻空前繁榮,《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是在這一時期由宋代太醫局所主持編寫的,作為太醫局所屬藥局的一種成藥處方配本,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撰的成藥標準。
四君子湯組成簡單,由人參、白術、茯苓各9g,甘草6g等四味藥物組成。有很好的補氣健脾的功效,是補氣的基礎方子。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所導致的氣短乏力,語聲低微,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緩(弱)等症狀。不論是先天脾胃虛弱,還是飲食勞倦失常等各種原因損傷脾胃之氣,出現脾胃功能虛弱,受納與運化功能失常。脾胃本就是化生氣血的來源,脾胃虛弱,則氣血化生不足,氣虛則氣短乏力、語聲低微,血虛則面色萎白。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液,水濕內停而濕從中生,則出現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脈像虛弱等都是脾胃氣虛的表現。
四君子湯,將大補的人參作為君藥,味甘性溫而能益氣,可以健補脾胃。用白術作為臣藥,協助人參健補脾胃之氣,還可以利用白術的苦溫特性,健脾燥濕,健運脾氣。脾主濕,脾胃虛弱,運化水液無力,水濕停滯,所以配伍利水且健脾的茯苓,既可以協助白術健運脾氣,又可以利用它的甘淡特性,滲利濕邪,同時使人參、白術補而不滯。最後用甘溫益氣的甘草,協助人參、白術補中益氣,還可以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四味藥既使用補脾益氣的藥物,又使用了苦燥淡滲的藥物,主次兼顧,迎合了“脾喜潤惡燥”的特點。
以這個方子作為補氣劑的基礎方子,中醫方劑還有很多化裁的方子,比如四君子湯加上陳皮、半夏稱為六君子湯,在六君子湯的基礎上加上木香、砂仁稱為香砂六君子湯等等。之所以稱作四君子湯,是因為“四”指的是四味藥,而“君子”主要是古人認為“君子”具有“厚德載物”“中和”“衝和”的美德,暗合了四味藥搭配具有健補脾胃、藥性平和的特點,故取名“四君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