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進補。每年立秋一過,很多人就摩拳擦掌,開始準備“貼秋膘”。
確實,中醫養生講究天人合一。自然界秋收冬藏,養生當然也要順時而為。
進補,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也“簡單”,把滋補食材煮一煮、燉一燉不就得了?這是多數人對進補的認識。
在這,小編必須給大家潑潑冷水,你們這哪裡是進補,這明明是糟踐自己、糟蹋食物啊!
其實進補的講究可多了,小編一篇文章很難說清楚,但提醒一下大家進補前有5大禁忌,讓大家規避掉這些錯誤做法,倒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那麼話不多說,咱這就開始~
一忌:大補特補 一說進補,很多人從立秋開始就“貼秋膘”、大補特補起來,一直補到冬去春來。 但這其實是不對的。
首先,秋補和冬補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軍指出:“秋補重在平補,滋陰潤燥。一上來就大補特補,會加重秋燥,使燥熱傷陰。”
中醫認為,春夏萬物陽氣向外蒸騰,進入秋天,陽氣慢慢轉為收斂,陰氣逐漸旺盛。再加上秋天天氣還比較乾燥,燥邪從口鼻、皮毛而入,最易傷肺。因此,秋補應滋養陰氣、補肺潤燥。
而冬季天寒地凍,最易傷及腎陽及人體正氣。另外,天冷時人體氣血也易受影響。
因此,除了滋陰以外,冬補也還要注意益氣補血、補腎溫陽,使人體氣血津液充盈,以扶正固本、培育元氣。
總而言之,秋冬進補有講究,絕不是大補特補就可以解決的。而且大補特補反而容易加重脾胃及肝腎負擔,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
二忌:凡補必肉 對於很多人來說,進補離不開各種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吃不到。
當然,肉食一般熱量高,可以給身體增加熱能供給,禦寒健體。但一味吃肉進補,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嚴重時還會加重肝腎及消化負擔,使臟器功能減退。
例如,常食偏溫熱的牛羊肉,會導致體內火氣旺盛,從而出現口乾、口渴、嗓子疼等症狀。
因此,大家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進補食物。
如果需要滋陰潤燥養肺,建議進補時選擇一些平補型食物,如沙蔘、玉竹、雪梨、百合、銀耳、白蘿蔔等。
而如果需要補腎、補氣血,則應選擇牛羊肉、花旗參、石斛、蛤蚧、動物肝臟等。其中牛羊肉偏溫補,擔心溫燥的話,可配合馬蹄、枸杞一起食用。
三忌:越貴越補 提到進補,不少人直接挑貴的買,什麼人蔘、鹿茸、蟲草、燕窩、鮑魚等等齊上陣。 大家的想法沒錯,這些滋補品確實有一定的補益作用,但同時也有很多人因為虛不受補或其它原因,根本無福享受它們。
實際上,進補時大家應牢記一句話:滋補名藥名品名食,貴的不如對的。
想必聽完這句話,不少人會眼巴巴地看著小編,等著本仙女推薦食補佳品。
咱啥時讓大家失望過?!
這不,小編已經按人群把清單列好了,大家長按圖片儲存吧!
四忌:多多益善 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旦進補起來,好多人不自覺地就追求多一點、再多一點。 實際上,進補決不能一味追求多多益善。這主要是因為:
一方面,經過一夏天冷食冷飲的刺激,很多人的脾胃功能都有減弱的跡象。
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入秋便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的負擔,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從而出現厭食、腹瀉等症狀,導致“虛不受補”。
另一方面,任何食物或藥材,過量食用都不是什麼好事,尤其是對於老年人及體質虛弱者來說更甚。
例如,過食肉類會加重肝腎負擔;而過量服用蔘茸類補品,會導致腹脹、不思飲食等副作用。
建議:進補應適量,像各類燉湯,一週一兩次就足夠了。
五忌:虛實不分 很多人一到秋冬,常常不分青紅皁白就“悶頭”大補起來。這種行為簡直是大錯特錯! 實際上,進補要先分清自身體質,中醫的原則是“虛則補之”,不是虛證的人群不宜進補。因此,進補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諮詢。
一般來說,醫生會建議兩類人進補前要先“秋打底”。
第一類:脾胃虛弱的人,即形體消瘦,平時經常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胃口不佳的人群。
因為冬季溫補的食材通常比較滋補。滋膩傷脾,本身脾胃虛弱的人,就很容易補得消化不良。所以,進補前要先健脾,否則補了吸收不了也是白補。
在這給大家推薦幾個健脾、養胃、益氣的好食材:淮山、白朮、薏米、茨實、山藥等。
第二類:陰虛燥熱的人,他們多面紅目赤、口舌乾燥、大便祕結,性情比較急躁。
這類人本來就有虛火,冬季溫補,更致虛火上炎,進補後會長口瘡、牙疼、流鼻血,所以進補前要先清燥熱。
建議:平時可以適量多吃玉竹、蓮子、百合等清燥熱的食物。
好啦,進補前的5大禁忌小編說完了。看看你有做錯的麼,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