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要吃點好的補補身體。”這句話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人人都習慣了這個邏輯。但是,“補”並不是萬能的。雖然補藥好吃,人人都愛,但仍然要堅持“虛則補之,當補才補”的原則。有三種情況,補了反而更糟——
要識誤補之弊當前在中醫內科臨床上,不少醫生喜歡運用補法。一是因為補藥為病者所喜吃;二是因為補法為醫者所喜用。
當補則補,補之恰當,通過補法補藥使病家恢復了健康,這是符合“虛則補之”的原則的。但是也常常碰到某些病家吃了補養藥,不但對身體無益,而且感到不舒服,甚至使病情加重。這種情況叫作誤補。誤補大致有以下兩種。
不當補而補不是虛證而用補藥,或虛人邪濁尚盛不能運用補法而補之,均屬不當補而補的範疇,會引起種種不良後果。具體地講,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大實見虛候”
病屬實證而出現某些虛證的症狀,誤認為虛證而用補法。臨床上有些熱性病,積熱在中,脈象反而細澀,神昏體倦,甚則憎寒振慄,欲蓋衣被,很像虛寒證,但同時伴有脣焦口燥,便祕溺赤等候。這與真虛是有根本區別的。此病本應用白虎承氣清熱通下之劑,若誤投補益之劑,藥用人蔘、附子等品,猶似火上添油,當然為害不淺。
二、體虛受邪
病者平日體質素弱,又感外邪,邪勢方盛,高燒不退。本當應先清解(或疏解)祛邪,然後再行補虛,若醫者不分輕重緩急,不別標本先後,用參芪驟然補之,結果事與願違,“閉門留寇,助長病邪”,致使熱象更高,胸腹悶滿,大便閉結,神煩不安,甚則昏狂譫語,病證更重。
三、痰溼素重
痰溼之生,常由肺脾氣虛引起,但痰溼均為濁邪,往往有礙於臟腑功能的正常活動。痰溼壅盛,充斥體內,可以出現各種症狀:咳嗽痰多、喘急胸悶、精神疲倦、頭暈眼花。有些精神病,中醫認為是痰濁阻滯(痰蒙心包)引起的。痰濁為病雖然是肺虛、脾虛產生的,但治療此病,亦不能驟用補法、補藥,必須先化痰逐溼以祛邪,然後再用補法,以防止痰溼再生。若補之太早,非但不能復正,反而使痰溼膠結不化,日久難愈。
上面三種情況,前一種是屬於不虛而補,後兩種是屬於虛不受補。在臨床上有很多種病人是虛不受補的。例如腎陽虛損及脾陽虛的病者,伴有區域性或全身浮腫的,亦不能一開始就用補法補藥。若誤投補藥,則會越補病情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