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保溫杯,枸杞難敵歲月催。
確實,不注意保養身體,連一些小毛病都扛不過去。人到中年,是一些疾病的爆發期,這也是難免的,畢竟不再年輕了。如果中年不注意保養,就給步入老年的健康埋下了很大隱患。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工作壓力真的是很大,焦慮無處不在,身體很容易出問題。
小編今天分享一個讓生活變簡單、讓心情變輕鬆、讓身體變健康的“七字訣”,也就是做到“三懶”、“四勤”、“五不貪”,無病一身輕。
做到“三懶”,護五臟
1、懶得著急
人到中年,很容易焦慮、焦躁,這樣學會放鬆情緒就很重要,要讓自己明白做事不要著急。
尤其中老年人,早晨起床,動作一定要慢,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要注意。因為清晨人醒來後,呼吸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如果起床過急,很容易發生意外。還有一些年輕人,聽到鬧鈴響一咕嚕就起床,這樣也很不好。
吃飯時,最好不要囫圇吞棗,一會兒就吃完,如果時間允許最好是細嚼慢嚥。如果吃飯過快,沒有充分咀嚼食物,對胃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
2、懶得生氣
“百病生於氣”,我們也經常聽人說“氣炸了”、“氣懵了”、“氣暈了”,這其實就是太過生氣對人產生的有害作用。經常生氣,對肝、肺、胃、心臟等很多器官都會造成很大損害。
上了年紀,少生氣是應該要注意的,否則一不小心氣上頭,血壓驟升,嚴重可引發腦卒中、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甚至發生猝死。
3、懶得操勞
為了生活,終日忙碌、操心、操勞,這是很多中年人的情況,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雖然忙碌、操勞是一定的,但“勞逸結合”卻是應該注意的。合適的時間注意休息,忙了好一陣子接下來小憩一會,午飯後睡個20分鐘的午覺,這都不算難事,對身體是一個修復。
做到“四勤”,養生從小事做起
1、勤晒太陽,強骨頭
30歲後,人的骨密度開始下降,骨鈣日漸流失,45歲後,骨質疏鬆等問題也隨之而來。
陽光,被人譽為是“不花錢的防癌方”之一。陽光對人體合成維生素D有幫助,能促進鈣的吸收。
所以,正值秋日太陽不那麼猛烈,不妨出門勤晒太陽,這對骨頭挺好的。每天最好晒30分鐘至1小時,但不要選擇在日照太強的時候晒,覺得太晒太熱可以晒晒後背。
2、勤散步,強心肺
現在的人,都是宅男宅女,久坐不動一族,鍛鍊的時間少,這一坐就做出很多身體問題,中年肚兒肥、痔瘡、便祕……很多亞健康問題悄悄而至。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所以,下班後抽點時間散散步吧,能減少體內脂肪,避免“中年發福”;能降低血壓,增強心肺功能;還能增強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性,對關節健康很有好處。
3、勤泡腳,助睡眠
足部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常用熱水泡腳,可以促進血液迴圈、緩解疲勞、改善睡眠,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
泡腳時,水溫以38~45℃為宜,大約浸泡20分鐘即可。水中加這幾樣東西,還能起到不同的功效:
姜——散寒,活血,預防感冒。鹽——清潔腳部,殺菌消毒,防止腳氣病,去除腳部角質。醋——放鬆神經,減壓,助眠。艾葉——祛寒、通經絡,有助於緩解怕冷、痛經等症狀。
4、勤梳頭,解疲勞
中醫認為,頭是“諸陽之會”。經常梳頭,能促進頭部血液迴圈,不僅可以固發防脫,保持髮色黑潤,還能疏通經絡,起到緩解疲勞、提神健腦的作用。
梳頭時,還可以配合頭部穴位的按摩,有助於提高腦力,延緩大腦衰老。
方法:
用五指分別點按頭部中間的督脈;用梳子點按督脈兩邊的膀胱經;繼續點按頭部的膽經。
圖源/網路
飲食“五不貪”,“三高”不找腸胃棒
1、不貪油
飲食過於油膩,易導致肥胖症、高血脂和冠心病。中年人更應減少動物性油脂的食用,因為動物脂肪內含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特別提醒大家,素菜不等於清淡健康。有幾種家常素菜是“吸油大戶”,每吃一口都是在吃油,比如燒茄子、炒土豆絲、番茄炒蛋等等。
2、不貪鹹
攝入鹽分過多,容易誘發高血壓,對腎臟、心臟也會造成損害。
心血管專家建議:一般人群每日食鹽攝入量應少於6克,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不宜超過3克,腎病患者則不要超過2克。
3、不貪糖
糖的攝入量過多,會導致血脂過高,脂肪堆積,引發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腦血管疾病。脫髮嚴重,也可能與吃太多甜食有關。
4、不貪杯
喝酒對健康沒啥好處,有人認為小酌有益。但最近《柳葉刀》上釋出了一個涉及60萬人的樣本調查:酒精對身體的傷害很難制定“安全限量”,多喝一點,傷害就多一分。
這是自然!飲酒尤其是大量飲酒,更是會對胃、肝臟、心臟、大腦等器官造成嚴重的損害。
如果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痛風、糖尿病、胃病和肝病,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5、不貪多
一頓不要超過八分飽。如果飲食過量,會增加胃腸負擔,造成消化不良。長期貪多求飽,不僅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還會導致記憶力下降和大腦早衰。